彼得前书绪论
彼得前书是写给散居在小亚西亚北部一带的基督徒的。“殷忧启圣”的道理,彼得当然知道,他要他的基督徒朋友也知道──而且充分地在生活上表现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基督徒精神来。书中称他们为“ 神的选民”。这种“天之骄子”的思想,强烈地支持那些信仰遭受苦难和迫害的信徒,不至于临难变节。作者一再以耶稣基督的福音──他的死,复活,和再来的应许──劝勉他们,给他们希望。“为主受苦”是每一位信徒必经的磨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信心经过考验成功之后,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日子”得到奖赏。
除了以上伦理性的强调之外,作者也有大段基督论,只是相形之下,不免逊色,彼得曾经否认过耶稣,但他痛定思痛,眼见山雨欲来,逼迫即将面临整个罗马帝国的基督徒的时候,能不兴“秋风秋雨愁煞人”之思,而对许多同道加以警戒么?从第三章开始,作者讲解狭义的,信徒生活的标准(请参阅新约概论第十七章“从一般书信看福音的广传”内的“伦理的书信”{\LinkToBook:BookID=187,TopicID=319,Name=二 倫理的書信})。
收信人
写信人在本书一开始就指出,这封信是“写信给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1)。亚西亚当然不可能指今日的亚细亚洲,同时这五个地区正是罗马帝国所辖的省分,由东到西,横跨小亚西亚半岛的大部分(即现今土耳其国境)。虽然新约圣经记载了保罗在加拉太与亚西亚的许多宣教工作,却未提到保罗或彼得在本都、加帕多家和庇推尼的脚踪。以上五个地区几乎成为顺时钟的安排次序,而且都在小亚西亚境内。
无论如何,收信人可能是包含犹太人与外邦人两大团体,而且后者可能居大多数。有谁能比外邦人的信徒更加了解本书二10的微言大义:“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 神的子民”?另一方面,又有谁比得上犹太人基督徒对于彼得信手拈来的旧约经典耳熟能详,心领神会?比如书中二6所形容的“利未式”的教会形像。
历来经学家对于收信人到底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常常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加尔文认为这一批读者群应该是犹太人的基督徒,而奥古斯丁却认为收信人为外邦人的团体。本书注释者采取各家申论,不走偏方,而主张读者群应包容上述两大集团。他们乃是有志一同,聚在一处,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加三28),虽然外邦人铁定居大多数。
发信人
彼得为发信人,乃本书开宗明义的自我宣告。不料如此“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地自报其名,在近年来引起的怀疑却比从前更为普遍。可分为下列三点讨论之:
首先是对于本书行文的优美华丽,不可能出自一名“没有学问的小民”(徒四13)之手笔。到底这位捉刀的人是谁呢?试观五12即呼之欲出。国语和合本只说托西拉转交此信,而希腊文及英译本皆有“靠西拉的帮助”云云。可见西拉不仅是一位“忠心的兄弟”,同时也是一位“能文的秘书”。彼得略略地写了这信,加上西拉的润色,画龙点睛,使本书读来雅驯流畅,风格典丽,并非不可能。
其次是指本书论据中有许多保罗的影子,彼得何许人也,自不屑为之。例如:论政府的部分(二13~17)即与罗十三1~7颇为相似;而接下去论家庭生活的部分(二18~三7)又与以弗所书的一部分(五22~六9)如出一辙;连开场白(一3)与基督论(三22)都跟以弗所书(一3、20、21)所载相仿。这种神似的程度,令人无法缄默。然而彼得与保罗师出同源,殊途同归,当时盛行的初代基督信仰,可谓放诸四海而皆准,思想意识正是“英雄所见略同”,故有些神学思想难免雷同,就连请安的话有时也不约而同(一3),何况有一位保罗的同工西拉(徒十五22、27、40)居其间,自由引述相似论据,使两大名家之言,相互辉映,基督信仰更加发扬光大。
末了是书中所指的逼迫(四12~16)似乎须至第二世纪初期罗马皇帝他雅努的时代才能看到,斯时彼得已经从容就义了,怎么还可能写出这样的书信呢?按上述所言及的逼迫,并未明指为赴汤蹈火的殉道──即被处极刑,他只是说:“你们当中有人受苦,不可是由于犯法而受苦,而是为作基督徒而受苦”。退而言之,若彼得所指果为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这种牺牲在新约时代里并非陌生,散见于新约著述的篇幅中(可十三9以下,帖前二14~16,来十32~39)。
由此看来,彼得作为发信人一节,不仅不容易推翻,反倒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他的“著作权”。作者的坦承其名(一1),亲炙基督的生平(二21以下),某些自述的资料与路加福音所载若合符节,比如:彼前一7对照路廿二31~32并影射变形山上的经历;而主的预言他终必坚固其它的弟兄也与本书宗旨相合(五10);耶稣复活后与彼得的谈话反映于二25,五2~3;彼得的失败经验又重现于一3的措辞中;称基督徒为活石(二5)又好像是一种夫子自道(约一42彼得又名矶法,意为石头)。
除此之外,彼得在本书强调基督的受苦,似乎更上一层楼。最早在福音书他曾经拒绝对主有这样的期待,在使徒行传里他的讲道中已承认十字架为 神对弥赛亚计划之一部分,主复活以后使他觉得今是而昨非,到了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首肯受苦是门徒的代价之一。本书对于基督受苦受难的描述,正显明彼得的心路历程,出幽谷而迁于乔木,这种为基督受苦作见证的经验,真是“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若非身历其境的人,谈何容易?彼得为他的救主作喉舌,为他的真知作见证,为他的信仰作诠释,肯定了他在教会历史的地位,本书的著作者真是舍我其谁,如假包换哩!
送信人
本书的送信人为西拉,他不是专门为人送信的邮差,也非随手就替人带信的人,他与彼得的关系可不简单:他是彼得“所看为忠心的兄弟”,而且也是帮助彼得写成本书的人(五12),彼得得到他的帮助匪浅。他本为初代教会的先知,并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徒十五22~32),又具罗马政府的公民权(徒十六37),被使徒议会派为代表,偕保罗和巴拿巴到各教会宣慰会友,报告耶路撒冷议会的决议(徒十五22~23)。后来保罗与巴拿巴因为马可的缘故分道扬镳,西拉就伴着保罗继续福音的征程。他与保罗在腓立比境内同甘共苦,并为阶下囚。当保罗离开庇利亚前往雅典的时候,西拉与提摩太就留下了。以后提摩太显然再加入保罗的行列到雅典去,而西拉却继续留在马其顿。不久西拉偕提摩太从马其顿去哥林多再与保罗相会(徒十八5)。从此西拉的名字便在新约书卷里绝迹,代之而起的是西瓦那,因一般都同意此乃同人异名,所以国语和合本在后来他出现的场合都径译为西拉,不作批注,如他在帖前与帖后(一1)与保罗同工的情形;保罗在哥林多传讲基督时顺便也提到西拉(林后一19)。至于本书的西拉,其实希腊文原名仍拼为西瓦那,他乃是彼得的书记。看来他一生兼随两位属灵大师,左右逢源,也足以名垂千古了。
写作时期和地点
新约的学者大部分归纳本书的写作时期为下列三个时期:
(一)罗马皇帝他雅努(Trajan 主后九八至一一七年)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主后第二世纪。
(二)罗马皇帝多米田(Domitian 主后八一至九六年)统治的时期,其时基督徒受迫害颇烈。
(三)罗马皇帝尼罗(Nero 主后五四至六八年)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主后六十四年。
前两者的写作时期排除了彼得为作者的可能性,因斯时他已为主殉道,不在人世了。因此只有第三个时期,推定其时为“暴君焚城录”的尼罗王蠢蠢欲动的前夕最为合理。保罗当时在罗马受人控告,雅各已经死于巴勒斯坦,预示一场逼迫基督徒的风暴已经迫在眉睫,彼得不得不使他的读者对此冲激有所准备。因为当保罗在罗马的时候,马可正预备前往小亚西亚(西四10),他一定是大功告成了,否则本书信的读者不会认识他(五13)。要将福音广传到小亚西亚北部,还得假以充分的时日。
至于写书的地点,有人直截了当地指为米索波大米的巴比伦(五13)。由于没有传说认定彼得到过这个当时已罕有人迹的军事前哨,此议只好搁置。最令人满意的说法是巴比伦乃是影射拜偶像的罗马,为了当地基督徒的安全,姑隐其名。又有人认为历史上的巴比伦曾是放逐罪犯之地,以此象征来提醒基督徒在世为客旅,有可能被人逼得累累若丧家之犬,当然,对于整个教会同样可以如此言之。
写作之目的
我们对于彼得前书写作之目的可谓一目了然,不必像其它书信的费时猜测,因为作者已经在结论的地方表明了。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中的尾声,提起他的如椽巨笔,以斗大的字写出他的心声(加六11),彼得也从西拉的手中提起笔来,在本书的结尾,大笔一挥,说出他的心意:“我略略地写了这信,藉着西拉,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之协助,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 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五12)。因此本书的目的乃为见证神恩和劝勉坚立不移。
彼得是尝过天恩及 神善道滋味的人。他从怀疑到坚定,从小信到笃行,在在都是 神的恩典,显明在耶稣基督为罪人死而复活的大事上,从而使我们重生,并承受活泼的盼望(一3)!其最高潮乃是可以得着将来不败坏、不腐烂、不衰残的天上基业(一4)。
这种见证绝非心血来潮,凭空杜撰的。正如第四福音的作者使徒约翰所说:“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一1)。也是保罗所强调的实际经验:“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 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 神的恩典与我同在”(林前十五1、10)。既然神恩浩瀚,基督徒就该感恩图报,如此才有同章的结论呼吁说:“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彼得根据申命记的原则:“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十七6),将论据建立在已经有人信誓旦旦的见证上,再接再厉,更见威力:“又证明这恩是 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彼前五12)。
总的说来,彼得以长老的身分,以属天的盼望为主题,安慰并坚固分散于小亚西亚各地受苦的信徒,劝勉他们为主受苦: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立定心志,恒久靠主,直到主来。
彼得前书大纲
引论和请安 一1~2
一 作者和读者 一1
二 三一之分工 一2上
三 请安和致候 一2下
壹 神选民的救恩 一3~12
一 蒙恩惠眷顾 一3~5
二 凭信心喜乐 一6~9
三 为先知传扬 一10~12上
四 被天使看见 一12下
贰 神选民的行为 一13~25
一 期以神的品格 一13~16
二 看重基督宝血 一17~21
三 切实彼此相爱 一22
四 福音永远常存 一23~25
叁 神选民的本质 二1~10
一 嗷嗷待哺的婴孩 二1~3
二 美轮美奂的灵宫 二4~8
三 特别蒙召的一群 二9~10
肆 神选民的见证 二11~三12
一 为客旅 二11~12
二 为公民 二13~17
三 为仆人 二18~25
四 为配偶 三1~7
五 为信徒 三8~12
伍 神选民受逼迫 三13~四19
一 为义受苦理所当然 三13~22
1 应有的生活方式 三13~17
2 应学的基督楷模 三18~22
二 殷忧启圣必有后福 四1~6
三 忍耐到底终必得救 四7~19
1 末日已临,万物的结局近了 四7~9
2 神赐予百般恩赐给我们 四10~11
3 经历火炼的试验不必希奇 四12~16
4 审判要从 神的家来开始 四17~19
陆 神选民的事奉 五1~11
一 以身作则 五1~4
二 谦卑事奉 五5~11
结语 五12~14
一 勉励 五12
二 祝福 五13~14
── 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彼得前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