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希伯来书第六章

 

圣子与神的起誓

 

“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衪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来617)。

 

作者将圣子与希伯来人的历史背景作对比,指出这国家是以敬拜和祭司制度为中心的神权国家,之后,他转过来讲了一段严肃而令人敬畏的话,警告人避免悖逆或拒绝圣子之言。

现在的论点退回到希伯来民族历史中的亚伯拉罕时期,作者这样回顾有其目的。他回到神借着天使说话的阶段,以及神最后一次向亚伯拉罕显现,要他献以撒的那个特别时刻。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作者引用的创世记故事虽不完全,但就他的目的来说,已经足够了。假如我们回到故事本身(创221419),将会发现在那次对话里,神对亚伯拉罕说:“地上万国都必因你得福”(创2218)。作者要我们注意到一件事实:当神这样说的时候,祂是起誓说的,这是神的誓言。

这就是本故事中最引人注目、令人希奇的部分。我们发现神所用的话表明,祂以誓言约束自己:“耶和华说……我便指着自己起誓”(创2216)。而祂使用誓言,表示祂的计划永不改变,永不能被更改。不论亚伯拉罕当时的处境为何,不论漫长的岁月会为这个国家带来甚么遭遇,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神的计划永不改变。而当时祂的誓言是指祂的宣告:“我必赐大福给你……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创221718)。那是神的计划,祂指着自己起誓,说这事必永不改变。我再说,乍看之下,这是一件希奇的事。特别是我们的主在谈论有关祂天国的法则时曾说:“我告诉你们,甚么誓都不可起”(太534)。祂宣告说,他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这样就够了。当然,祂的意思是要他们都作心口合一的人,而不要口是心非。然而在此我们却看到神指着祂自己起誓。

我们应当小心思考希伯来书的作者阐明这事所用的例证,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谨慎地指出了他真正的意思。他说,当一般人起誓时,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来616)。这是当时的习俗,也是今天的习俗。目前英国的法庭仍然如此,一个人在起誓作证,需以亲吻圣经作起誓的表示。他这样作,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作者说,在每一项交易和发言上,起誓是代表最后的保证,他的意思是,起誓是奠定信赖的基础。假如一个人在比自己更大者面前起誓,那表明他所要说的是实话,这就构成了信赖的基础。创世记的故事告诉我们神起了誓,而这本希伯来书信重新加以确定。但我们立刻会发现其间的差别。人是在比自己更高的人或物面前起誓。但神不能这样作,因为没有人高过祂。如此,神采用了人的方法,这方法并不与祂自己和祂的本性相抵触。而祂这样作是要给予最后的保证,那就是,要使它变成亚伯拉罕信心的基础。

或许有人要说,按照当时神的立场,祂没有必要指着自己起誓。关于这种说法,我们另有一个例证:圣经里面有许多地方记载,神为了满足人当时的需要而通融祂自己和祂的方法。作者用“格外显明,”(来617)这个词组,就是要表明这一点。人需要在简单的宣告之外,还有一个明确的证据。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誓是一般人获得这种确据的方法。神在屈尊自己的情况下,降卑自己来到人的层面,采用人的方法,指着自己起誓。

人起誓与神起誓之间的悬殊差距,更加增了神起誓这个事实的重要性。人起誓,若是出于真诚,并且照着去实行,就是受到外在权柄的约束。我起誓,就等于承认那个权柄,并且诉诸于它,因为我顺服它。神的誓言自然是须仗赖祂本身那最终的、完全的权柄。因此祂就指着自己来起誓。

提过这些之后,现在我们就要问,到底神起了甚么誓?神所起的誓,乃是宣告祂的旨意永不改变。这个“旨意”是指意志的决定,一个带来行动的决定;而这个旨意是有关于亚伯拉罕和他后裔的福分;并且,正如创世记的记载所显示,它也关乎“地上万国”的福分。

法拉尔(Canon Farrar)告诉我们,犹太文学著作中的一个记载,是人们凭想象写下的,但却富启发性。在Treatise Berachoth这本书里,描写摩西向神提起这个誓言,他说:“假如你是指着天地起誓,那我就要说,因为天地会废弃,所以你所起的誓也会废弃;但你既然是指着你自己的圣名起誓,这誓言必永远立定。”即或这是段想象的对白,却显示了神的这个行动在人心中所产生的信赖。历世历代许多忠信之人的信仰,无疑是建立在神的这个誓言之上。神所赐给他们的,不仅是一句宣告,陈明祂的旨意;祂乃是屈尊自己,采用人的方法,指着自己起誓,以表明祂的旨意必定会实现。

希伯来书信的作者,知道人对神的誓言产生的把握,现在要指出,神的誓言已经完完全全应验在祂儿子身上了。等候的世纪已经结束,作者论到耶稣,说明这誓言如何借着祂付诸实现,完全应验了。在给加拉太人的书信中,保罗曾论到亚伯拉罕的子孙,并且宣称那“就是基督”(加316);稍后他又说:“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当时他并不是写给希伯来人,而是写给外邦信徒。肉身的希伯来人已经在主耶稣论及耶路撒冷的那段话里被摒弃了:“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2143)。因此神的旨意是永不改变的。祂的心意也不能更改。祂对亚伯拉罕所说的话:“我必赐大福给你……和你的子孙……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已经实现并且成了历史的事实。基督是成就这约的后裔,并且那些属乎基督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加316)。

现在我们再来看,到底作者如何讲论耶稣与这事的关连。他宣告祂已经“作先锋……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来620)。这事实如同“灵魂的锚”(来619),是信心最高的秘诀。神的誓言,在祂儿子身上得以成全;祂升入高天之时,人心中的盼望就得着了确据。

与此有关且引人注意的,就是“先锋”一词。它将基督进入幔内这件事,和在这以前的一切希伯来礼仪,作了截然的区分。虽然亚伦也曾经每年一次进入幔内,但他却不是先锋。他只不过是代表那些留在外面的人进入幔内。但那些人却永远留在外面。亚伦进入幔内时,没有一个人跟随他进去,一同站在约柜和施恩座前。但是主耶稣进入幔内时,是以先锋的身分进去的。这显然是说,祂为后来跟随祂的人开了一条出路。祂就是使万国在祂里面,借着祂而得福的那一位后裔。祂使那些属祂的人能和祂进到同一个地方。祂死的时候,圣殿里的幔子裂为两半,就是最明显的象征和暗示。

另一件富启发性的事,就是作者所用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比喻。他提到“灵魂的锚”。自古以来,锚一向象征着盼望。希腊文学中就常出现这种用法。它同时也指危险中的保障。我们把锚抛下去,船就碇泊了;我们也就在危难中体验到一种保障。然而我们也要记得,事实上,锚会拦阻一只船发挥其功能。没有一只船在抛锚时,能达成船本身真正的目的。就正如吉普林(Kipling,英诗人)在他的小品文:“发现了自己的船”中所描写,船发现自己,不是在抛锚碇泊之时,乃是在深海中航行之时。我们记得有一次保罗和其它的人,把船上的货物都抛到海里之后,还不能把船稳住,他们就抛下四个锚,并且整日祷告等候。事实证明,当船那样被锚碇泊时,它无法达成它存在的目的。如今值得注意的就是,作者利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灵魂虽然抛下了锚,但却完成了它存在的意义。这锚是被抛入幔子里,也就是说,它是被抛入浩瀚的永恒里,不是海岸边的浅滩里,而是更深之处。因此这个比喻达到了它的用意,重新强调了神那永不改变的旨意。这旨意在主耶稣通入幔内时得着应验;灵魂的锚已被抛入浩瀚的深洋里。人类心灵的确信从此得着了证实,因为那位先锋已经进入幔内,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路。

神曾经借着天使与人交往,在这次和以色列人的祖先相会之时,因着人本性的软弱而向人起誓。这个誓言,或者说在起誓中所作的宣告,在主耶稣道成肉身时,就藉祂实现了;道成肉身导致十字架,透过它又导致复活和升天,如此,神的儿子就进入了幔内。这就是我们信心的秘诀。大约在一百年前,摩特(Edward Mote)写了一首圣诗,充分表达出我们前面所思想的教训。这首圣诗的副歌这样说:“立在基督盘石坚固,其余根基全是沙土”,而其三节主歌的歌词则如下:

  我的所有希望根基,
    在于基督公义宝血。
    我不敢靠最好的义,
    我只敢靠衪的名牒。

  即有黑云掩衪的脸,
    衪心不变,衪恩不移;
    每次风浪虽欲漫淹,
    信心的锚抛牢幔里。

  衪血,衪约何等可靠,
    我名已经刻在衪手;
    四围虽然都能倾倒,
    衪仍存在永不弃守。

(原文在“祂血,祂约”之前有“祂誓”)
(录自《圣徒诗歌》)

──《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