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歌罗西书第四章

 

1“你们作主人的,要公平的对待仆人,因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 保罗这里只用一句话讲出主仆关系的大原则,但此原则在今日可以同样应用。“待仆人”的“待”字是一个关身体态的动词,表示要从内心这样待人。“公平”原文是两个字“公正和平等”或“正义和公平”。这是基督徒待人的标准,特别是对待奴仆或雇工。任何社会都有它待奴仆或雇工的标准,基督徒不应当单以这些标准为满足,应当以基本公平的标准相待,“因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在地上作主的人,他们自己也有一位主在天上,他们盼望天上的主怎样待他们,就应当用同样的标准待他们在地上的奴仆。在内心的思想上,基督徒不应当有两个标准,不能用一种标准待别人,却盼望我们的主用另外一种标准待我们。天上的主待人是绝对公平的,因为主不偏待人;世上的主人待奴仆如果有不公平的地方,他要向天上的主负责任,要按他所行的受报应。

 

65 E. Lohse.他认为这段圣经是希腊社会中犹太人团体的伦理教训,在这里“基督教化”了,放在本书中,同前, pp.154156.

66 E.F. Scott, 同前, p.97.

67 希腊、埃及、巴比伦的教训中,除了父母儿女、夫妻的关系之外,也有讲及主人和奴仆的关系;中国的教训很少提到主人和奴仆的关系,却常提到君臣之间的关系。

68 弗五2324.

69 nominative当作vocative用。

70 F. Blass and A. Debrunner, 同前, p.81§147.

71 imperfect.

72 弗五2829.

73 参看W. Michaelis,TDNT, VI, 125.

74 罗一30;提后三2.

75 E. Lohse, 同前, p.156.

76 F.W. Beare认为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之下,工作的机会不多,所以让奴隶全部得自由是行不通的,同前, p.229.

77 16.

78 太廿三25,参看C.F.D. Moule, Colossians, p.130.

79 原文是 ,比较可十二30的“全性”.

80 C.F.D. Moule, Colossians, p.131.

81 E.F. Scott, 同前, p.81.

82 T.K. Abbott, 同前, pp.285f.

 

Ⅴ 最后的劝勉(四26

“你们要恒切祷告,在祷告的时候存着感恩的心警醒;也要为我们祷告,求神为我们开传道的门,宣讲基督的奥秘(我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被捆锁),使我照着我所应当说的,把这奥秘显明出来。你们要把握时机,用智慧与外人来往。你们的话要常常温和,好像是用盐调和的,使你们知道应当怎样回答各人。”

讲完了基督徒家庭中彼此相待的原则以后,现在保罗要谈到整个教会生活中的责任。这段经文是对教会里每一个人讲的,是父母、儿女、主人、仆人都应有的责任。这段经文的教训非常实际,是基督徒生活中经常应当实行的,是基督徒生活中两方面的责任:对神──祷告警醒的生活,和对人──美好见证的生活。第二节讲到基本祷告的态度,第三节为一个特殊的需要代祷,第五至六节是基督徒在外人面前应有的表现。

2“你们要恒切祷告,在祷告的时候存着感恩的心儆醒” 祷告的生活有两个主要原则:感恩的心和儆醒的灵,有感恩的心,祷告就不会变得枯燥乏味;有儆醒的灵,祷告时就不会感觉疲乏困倦。“恒切祷告”的“恒切”是动词,意思是坚决的持守,绝不放松,译作恒切、恒久,或迫切都很恰当。全句的意思是“你们在祷告的事上要恒切”。“感恩”在书信中常和祷告联到一起,信徒来到神面前祷告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神的恩典,因而有感恩的心。基督徒祷告的时候不单要存着感恩的心,更要“儆醒”。有儆醒的心,不单使我们不至忽略祷告,而且在祷告的态度或方式上,也不至于疏懒随便。要儆醒不让别的事情分散我们的心,祷告的时候心不在焉是基督徒的一个极大的试探;同时也要儆醒留意,不要忽略神的恩典,以致于忘了神的恩典,而在祷告的时候没有感恩的心。另一方面,儆醒也可能是指儆醒等候主再来,主再来的时间和日子没有人知道,所以我们属主的人应当儆醒等候主再来。主耶稣的教训曾多次提到这事83。有真正的儆醒,自然能加强我们祷告的心。

3“也要为我们祷告” 这里的“我们”包括提摩太,也可能包括亚里达古、马可等84。保罗吩咐他们为他和他的同工祷告。虽然歌罗西的教会没有见过保罗的面,他的同工也不是歌罗西教会的人,他们作的工作也不是歌罗西教会的工作,但他们仍有责任为保罗和他的同工祷告。保罗藉着这样的吩咐,给歌罗西教会的教导非常宝贵,让他们知道自己有责任和所有神的仆人一同为福音努力。

“求神为我们开传道的门,宣讲基督的奥秘(我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被捆锁)” 保罗所求的是神给他有传福音的机会,在哥林多书里也同样将传福音的机会比作传道的门85。保罗当时在罗马坐监,他的行动自然受限制;如果他得到释放,自然有更多的机会传道。但另一方面,保罗所求的也许不是从监狱得释放,就是在监牢里也可能多有机会传主的道,使徒行传的末了就记载着保罗怎样在监狱里得了传道的门86。“基督的奥秘”就是外族人得救的福音87。保罗坐监就是为了传福音的缘故,如果他传的是犹太教的信仰,不是外族人得救的福音,很可能他根本就不需要坐监。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虽然为此被捆锁,他仍然求神为他开门去传此福音。

4“使我照着我所应当说的,把这奥秘显明出来” “照着所应当说的”可能是指传讲的方式,按着正确的方式讲论,也可能是指他的责任,传讲就是他的责任,是他应当作的。实际上两方面的意义都可能存在88。保罗知道,将福音的奥秘“显明出来”是他的责任,他不能不作;所以他求神使他能清楚的讲解,真正能将福音解释得明白,他要完成他的责任,也要作得好。

5“你们要把握时机,用智慧与外人来往” “把握时机”很难翻译,“把握”原文的意思是“买”或“抢购”,如同把比较缺少的货物尽量买来。“时机”是一个特别恰当的时间,失掉就不容易再找到了。教会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时间不多了,今天的每一个机会都好像一颗重价的珍珠89,要不顾代价的买来。要尽量的利用机会,因为失掉就不能再得回来。在以弗所书五章十六节保罗说同样的话,然后他加上“因为这时代邪恶”。如果基督徒不尽量利用时机带领人到主面前来,或者作荣耀神的事,时机一失,落在罪恶的手中,就成了邪恶的机会,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基督徒应该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将福音传开,叫人认识福音的宝贵。

如果要能“把握时机”,好好利用,基督徒需要“用智慧与外人来往”。这句话至少显明两件事。首先基督徒的生活不是与世隔离的。“外人”是没有信基督的人,信了主以后就不再是外人了。信了基督的人仍要与“外人”一起生活,基督徒永远也不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不能过出世的生活。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顾及外人,要与外人来往。另一方面,这句话也显出基督徒的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见证;“外人”信主与否,很多时就看基督徒的生活见证是否够好。不信的人不能用肉眼看见基督,不能领会教会所讲的道理,但他们却能看见基督徒的生活。基督徒的生活往往比传道人所讲的道影响还大,因此基督徒与外人来往的时候需要有智慧。这种智慧是实际生活中的智慧,叫外人从我们的生活中看出作基督徒的宝贵,基督徒的可羡慕。热心传福音是应当的,也是必须的;但不要因着热心而在行动上叫不信的人觉得讨厌;也不要单单顾及不信的人的灵魂,而在物质或生活上使人难堪。灵魂固然重要,但没有信主的人不能明白灵魂为甚么比身体更重要,所以基督徒和他们来往的时候,要有智慧,才能使他们明白属灵事物的价值。

6“你们的言语要常常温和” “温和”一语原来的意思比“温和”广阔,路加福音四章廿二节主耶稣口中的“恩言”和这里的字差不多。有恩典的言语是温和、包容、庄重、不刻薄、有涵养,叫人听了感到舒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不会造成尴尬的局面,可以说是“有风度”的话90。基督徒的言语温和、有风度,就容易使外人乐于聆听。

“好像是用盐调和的” 食物没有盐很难下咽91。味道调得好的食物,人总是喜爱吃,觉得是享受;没有盐的食物平淡无味。基督徒的谈话也要如此,不单内容要充实、正确、更要动听,叫人喜欢听,听了觉得是一种享受。基督徒难与人相处,很多时候是为了言语的缘故,他的见证也因此很难使人接纳。另一方面,盐有防腐的作用,有了盐,食物中腐坏的力量就不能发生作用,照样基督徒的言语用盐调和,就不应当有不造就人、甚至妨害人灵命健康的言语存在。保罗在别处吩咐基督徒说,“一句坏话也不可出口,却要适当的说造就人的好话。”92,“至于淫乱和任何污秽或贪心的事,在你们中间连提都不可提,才合圣徒的体统。更不要讲淫秽和愚妄的话,或下流的笑话,这些都与你们不相称。”93

“使你们知道应当怎样回答各人” 基督徒应当知道怎样回答“各人”。不信的人都各有不同的需要,他们的需要或问题是具体的,基督徒的答案也应当同样的具体,每个答案都应当与发问的人的个性、背景、困难的性质相符合。要能这样回答各人,单有一套理论不够,还必须用工夫去明白发问的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督徒不知道甚么时候需要回答不信的人的询问,甚至有时在他们毫无准备的时候,从他们随便的谈话中,或从他们的行为中,不信的人在找答案。如果他们得到的答案不能使他们满足,可能就失掉一个见证的时机,因此保罗在上一句说,“你们的话要常常温和”,如果平时常常练习说话温和,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在自己不留意的时候,就不至于给不信的人有错误的答案了。同样使徒彼得也勉励我们说,“常常作好准备,去回答那些问你们为甚么怀有盼望的人。”94

我们对不信主的外人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将基督的救恩传给他们。要完成这责任,保罗勉励我们要在言语上小心,好像言语是见证中唯一重要的事,但实际上言语是内里生命的表记。心灵中的智慧、言语的温和,这些美德都是必须先有生命里面的性质,才能在生活中表达出来。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83 太廿四42f;可十三3337.

84 西四10.

85 林前十六9.

86 徒廿八3031.

87 参看一26的解释。

88 Arndt and GingrichLexicon里所列  的六种意义之中,只有一种是指“正确的方式”,其它五种都是指需要或者责任。

89 太十三46.

90 原文是,英文可译作with gracewith graciousness. Graciousnessgrace是分不开的,这里很多人都解释作gracious, C.F.D. MouleR. Martin; T.K. Abbott则译作with pleasingness.

91 伯六6.

92 弗四29.

93 弗五34.

94 彼前三15.

 

陆 结语(四718

按保罗写书信的习惯,在结束时,他总是写一些比较私人性的问候语。歌罗西书中这一段问候的话,比他同时写的另外几封书信的问候语都长,原因可能是因为保罗没有见过他们的面,又因为他在前面写了许多严厉的话,藉着末了问候的话,使歌罗西书的教会更知道他对他们的关心和爱心,叫他们更容易接受他的教训。第七至九节介绍替他带信的两个人,第十至十四节是保罗的同伴问候歌罗西教会的话,第十五至十七节是保罗问候教会一些人的话,最后第十八节是保罗的签名和祝福的话。

“我的一切景况,推基古会告诉你们。他是我所爱的弟兄,是在主里忠心的仆役,也是同作仆人的。我派他到你们那里去,使你们知道我们的景况,并且安慰你们的心。他是跟欧尼西慕一同去的。欧尼西慕是忠心亲爱的弟兄,是你们那里的人。他们会把这里的一切告诉你们。

与我一同坐监的亚里达古,和巴拿巴的表弟马可,问候你们。(关于马可,你们已经受了吩咐:他若到你们那里,你们要接待他。)别号犹士都的耶数,也问候你们。在受过割礼的人中,只有这几位是为神的国与我同工的,他们也成了我的安慰。以巴弗问候你们,他是你们那里的人,是基督耶稣的仆人;他祷告的时候,常常竭力为你们祈求,好使你们完全站稳在神的一切旨意上,满有坚定的信念。我可以为他作证,他为了你们和在老底嘉、希拉波立的人,多受劳苦。亲爱的路加医生和底马问候你们。请问候在老底嘉的弟兄和宁法,以及在她家里的教会。这封信你们宣读了以后,也要交给老底嘉的教会宣读;你们也要读老底嘉的那封信。你们要对亚基布说:“你要留心在主里领受的职分,好把它完成。”

我保罗亲笔问候你们。你们要记念我的捆锁。愿恩惠与你们同在。

7“我的一切景况,推基古会告诉你们” 这里的话和以弗所书六章廿一节论到推基古的话差不多一样,很显然的是推基古把这封书信和以弗所书带到这两地的教会去,很可能同时也带了给老底嘉教会的书信去。推基古是亚西亚省的人,保罗结束第二次国外布道旅程时,带着亚西亚及希腊各地教会的奉献去耶路撒冷,这些地方的教会曾派了一些代表和保罗同去,推基古就是这些代表中的一个1。保罗晚年时,提多在克里特岛工作,保罗想见提多,就差遣推基古往克里特岛代替提多的工作2。照样保罗需要提摩太的时候,他差遣推基古往以弗所代替提摩太工作3。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保罗对推基古的信任。推基古是一个可靠的人。他带着保罗的书信回到亚西亚省去,但信中写的只是有关信仰和教会生活的问题,没有讲到私人的问题。歌罗西教会的弟兄姊妹可能很想知道保罗的情形,特别是保罗被囚在监牢里面的情况,推基古要口头上告诉他们。

“他是我亲爱的弟兄,是在主里忠心的仆役,也是同作仆人的” 在介绍推基古的时候,保罗用三句推荐的话,他是一个弟兄、是仆役、是仆人。“他是我亲爱的弟兄”,这话显出推基古和弟兄姊妹的关系,他是保罗亲爱的弟兄,不是单单保罗对他有爱心,而是在他本人的性格里,与教会的肢体有亲爱的关系。在福音书中“亲爱”一字只用在主耶稣身上,“这是我的爱子”4这句话不单显出主耶稣和天父的关系,也显出祂生命的性格。这里用在推基古身上的是同一个字。

“在主里忠心的仆役” 一语中的“忠心”应该和“在主里”联在一起用,是形容“仆役”和“仆人”两个名词的,作仆役和作仆人都是指在主里的关系。推基古是个忠心的基督徒;在作基督徒的责任里,他是个忠心可靠的人。“仆役”和一章廿三节所用的是同字,有时是指一种服事的责任,有时是指教会里的一种固定职责,可译作“执事”。这里是指推基古服事保罗的工作,而不是指推基古在教会里的职责,因此译作“仆役”,而不作“执事”5。推基古把服事保罗看为从神领受的一个特别的托付,就在此工作上忠心去作。

“同作仆人的”一语中的“仆人”原文是“奴仆”,是指事奉神的人和主的关系。保罗和推基古都是主的奴仆,前面一章七节保罗称以巴弗是和他“同作仆人的”,一同站在奴仆的地位去传福音,作服事主的工作。按这里的用法,“仆役”只是讲到工作方面,“仆人”则代表一种身分,一种地位上的关系,基督徒要互作仆役,彼此服事,但他们只作主的奴仆或仆人。

8“我派他到你们那里去” 推基古受了特别的差遣,不单为保罗送信,并且“使你们知道我们的景况,并且安慰你们的心。”因为他是主的奴仆,他不单要传达保罗的信息,更要用神的话勉励他们。歌罗西的基督徒有可能因为保罗受的痛苦而难过,或者因保罗责备他们的话而难过;但更可能的是因着错误的教训,他们需要教导、勉励,使他们能站立得稳,所以这里勉励的意思多过安慰的意思。

9“他是跟欧尼西慕一同去的。欧尼西慕是忠心亲爱的弟兄,是你们那里的人” 前面在总论中已经略略提过欧尼西慕6。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对他的称呼。他本是奴隶,现在是弟兄;本是从主人家逃跑的,现在是忠心的。作为一个奴隶,歌罗西教会的人不会有人认识他,即使认识,也只知道他是一个逃跑的奴隶,和他们没有关系;现在保罗盼望他们把他当弟兄一样的接待他。又称他为“你们那里的人”,这句话和第十二节形容以巴弗的话一样,以巴弗是他们的牧人,是教会的领袖,现在保罗用同样的话来形容他们两个人。“你们那里的人”原文是“你们中间的一个人”,可能就是说欧尼西慕是歌罗西人,但也可能是强调说他是你们中间的一个,和你们完全一样,完全平等。这样称呼一个奴隶,在当时的社会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只有在教会里面能够发生。这是在基督里面的功效,不论过去的背景怎样,在主里面的人都成了亲爱的弟兄,一切社会阶级、文化背景的分别都消失了。

“他们会把这里的一切告诉你们” 推基古和欧尼西慕同是“告诉你们知道”的主词,一个奴隶现在成了保罗的代表和发言人,要去将保罗的情形告诉歌罗西的教会。

下面第十至十四节是保罗在罗马的同伴问候歌罗西教会的话。这里所提的人显然都是歌罗西教会熟悉的人,藉此也可以使保罗和教会的关系更加亲近。

10“与我一同坐监的亚里达古和巴拿巴的表弟马可问候你们” 亚里达古是帖撒罗尼迦人7,保罗在第三次国外布道旅程中,在亚西亚时他曾和保罗在一起,结果在以弗所的暴动中被捉去8。后来保罗往耶路撒冷送捐款时,他大概是马其顿所派的代表之一,曾和保罗同去。保罗从叙利亚坐船往罗马,他和保罗同船9,可能和保罗一同到了罗马。蓝赛认为他是作保罗的奴仆一路服事他10,但莱特弗特认为亚里达古中途回帖撒罗尼迦去了,后来又到罗马去陪伴保罗11

亚里达古现在与保罗一同坐在监牢里,“坐监”一语原来的意思是“作为战俘”,保罗是为福音的缘故坐监的,把自己看为“战俘”也很合理。按蓝赛的看法,亚里达古从叙利亚一路服事保罗到罗马,现在和保罗一同坐监,也是为服事他。腓利门书第廿三节说以巴弗也和保罗一同坐监,可能这三个人同时一起坐监,但也可能是亚里达古和以巴弗轮流作保罗的仆人,与他一同坐监,为要服事他。

“巴拿巴的表弟马可问候你们” 保罗介绍马可的时候,特别说出他和巴拿巴的关系,大概是因为歌罗西的教会认识巴拿巴。译作“表弟”的字很难确定它所代表的关系,因为欧西国家对这种亲戚关系,不像中国分得那么清楚。他们用同一个字来称呼堂叔表兄姐妹等;甚至较远的叔伯侄等,也都用同一个字。这里译作表弟可能是最恰当的译法。有人认为巴拿巴和马可的母亲马利亚12是兄妹或姊弟,但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解释。

在写此书信的十多年前,保罗开始他第一次国外布道旅程时,马可和巴拿巴与他同去,但马可中途离开了保罗,因此保罗对他很失望。后来经巴拿巴的教导带领13,也可能是得了彼得的帮助14,马可的生命一定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时马可刚好在罗马,预备到亚西亚去,保罗在此书信中推荐他。

“(关于马可,你们已经受了吩咐:他若到你们那里去,你们要接待他。)” 歌罗西的教会甚么时候受了吩咐要接待马可?有人认为有关心马可、且受歌罗西教会尊重的人,例如彼得或巴拿巴,曾写信给他们推荐马可15,保罗只是加上这句话,表示他支持他们的意思。又有人认为以巴弗曾写信给教会,在信中推荐马可,现在保罗写的话是按着以巴弗的意思,因为保罗这样表示赞成推荐马可的话,就表示他也支持以巴弗的整封信16。但最自然的解释,还是保罗自己以前曾如此吩咐过歌罗西的教会17。虽然这封书信可能是保罗第一次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信,但可能事前他曾藉着别人口头上吩咐过他们。这样重复的吩咐更有力量,也更有意义。这些教会可能都知道马可中途离开保罗和巴拿巴的事。马可年轻的时候,或者因为不能忍受劳苦,或者因为缺乏责任心,中途失败了;后来他的生命改变了。再迟一点保罗说马可“在圣工上对我有益”18。现在保罗自己一再的吩咐他们要接待马可,更加有意义。

11“别号犹士都的耶数,也问候你们” “犹士都”是罗马人中普通的名字,新约除这里以外,另有两次见过此名,使徒行传一章廿三节及十八章七节。此名的意思是“义者”。按新约的用法,很可能是姓氏,而不是别号;但也可能是个别号,如同主的兄弟被初期教会称为“义者雅各”。“耶数”和“耶稣”是同字,是当时犹太人中常见的名字。到主后第二世纪就渐渐少见了,原因可能是为避免涉入犹太人的会堂与教会间的冲突19,但更可能是渐渐人都知道教会尊耶稣为主为神,所以信的和不信的人,为了不同的原因都避免再用此起名。

除了这里,圣经上再没有关于耶数的资料了。

“在受过割礼的人中,只有这几位是为神的国与我同工的,他们也成了我的安慰” “神的国”一词在书信中不常见,在这里的用法应该很普通,与“福音的工作”没有多大分别,而不是特别指向犹太人传福音20。保罗在工作中经常受犹太人的反对和攻击,这次在罗马坐狱也是因为受犹太人的控告,因此现在有三个犹太人在福音的工作上和他同工,使他心里特别得安慰。这并不是说当时和保罗同工的只有这三个人,而是说他的同工中间只有这三个是犹太人;这件事使他心里得到安慰。

12“以巴弗问候你们,他是你们那里的人,是基督耶稣的仆人” 以巴弗是歌罗西人,可能是最先去歌罗西传福音的人,也是歌罗西教会的牧人21。他和保罗一同作耶稣基督的仆人,这时和保罗一同在监牢里22。以巴弗的情形大概和亚里达古的情形一样,为了要服事保罗,自动和保罗一同坐监。

“他祷告的时候,常常竭力为你们祈求” “竭力”和一章廿九节的“劳苦”是同字,是这句主要的字;这字是个分词用来形容全句的主词以巴弗。祷告祈求在原文是名词加上前置词,用来形容“竭力”的23,意思是“以巴弗在祷告的事上常常为你们竭力劳苦”。祷告是与主交通,是灵里的一种享受,但同时祷告也是一种“竭力劳苦”的工作。在心灵里有挣扎的时候,或是为了别人的困难代求的时候,或者藉着祷告要抵挡邪恶的势力时,祷告就成了一场争战,需要用尽所有的力量,努力的去作战。特别在这里,歌罗西教会面临着异端的试探,我们可以想见以巴弗心中的焦急,他一定是竭力的为他们祷告。

“好使你们完全站稳在神的一切旨意上,满有坚定的信念” 以巴弗为歌罗西教会祷告的中心是要他们完全站稳,又在神的一切旨意上有坚定的信念。“完全站稳”一语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可以用“完全”来形容“站稳”,但也可用“完全”来形容站稳的主词,就是“你们”,“使你们成为完全,站立得稳”。按第二种解释,用“完全”形容“你们”,就有“成熟”的意思24。作成熟的人站稳立场,不要被新的理论摇动。“在神的一切旨意上满有坚定的信念”,意思是很肯定的,心悦诚服地相信神的一切旨意都是最美、最好的。对歌罗西的信徒来说,在生命上长大成熟,坚心行在神的旨意中是多么重要的事。由此看出以巴弗的祷告极其肯定,极其具体。

13“我可以为他作证,他为了你们和在老底嘉、希拉波立的人,多受劳苦” 以巴弗不单关心歌罗西的教会,也关心老底嘉和希拉波立的教会,因此有人认为这两个地方的教会也都是他建立起来的。这里用的“劳苦”和前面一章廿九节的字不同。这里的劳苦是指体力方面的辛勤工作的劳苦,保罗没有讲明以巴弗怎样多受劳苦,或者受的是甚么劳苦。有人认为这一带地方刚刚发生过地震,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以巴弗到罗马去筹募重建的款项25,但更可能是为了抵挡异端的教训,以巴弗来到罗马向保罗求教,这样长途跋涉是劳苦的工作。在纷争最厉害的时候,以巴弗离开了歌罗西,这里保罗向歌罗西人保证说,以巴弗不是逃避困难,而是为他们更多受劳苦26。他所作的都是为了这些教会的好处。

14“亲爱的路加医生和底马问候你们” 路加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作者,按传统他是安提阿人,大概是新约作者中唯一的非犹太人。这里保罗特别提出他是医生,莱特弗特认为这样的称呼显明在往罗马的旅程中,保罗曾有身体上的软弱,所以路加跟他在一起,一路照顾他直到罗马。但马丁则认为保罗说他是医生,只是因为他的职业比较特殊。在腓利门书只称他为“我的同工……路加”27。根据使徒行传廿七至廿八章的记载,保罗被解去罗马受审时,路加一直和他同在,与这里保罗的话很符合。后来保罗被释放,到他第二次在罗马坐监的时候,路加又曾去罗马陪伴他。在提摩太后书四章十一节保罗说,“只有路加在我这里”。

“亲爱的”一语,严格说来,在构造上并不是与“医生”联到一起用的,而是独立的,所以我们可以解作“我亲爱的弟兄,路加医生”,这句话就显出保罗和路加在主里作同工的关系,而不是因为路加是医生,所以和保罗特别亲近。

关于底马的事我们知道得很少,按文法的构造,前面“亲爱的”一语只是用在路加身上,并不包括底马;这样的用法更加值得注意;保罗刚刚称路加为“亲爱的”,但提到底马时,就只称他的名字。在腓利门书,保罗也称他为同工。在提摩太后书四章十节说他“因为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了保罗,回到帖撒罗尼迦去了,因此有人认为他是帖撒罗尼迦人。底马晚年变节,可能早已有了一些迹象,所以保罗这里对他没有任何称赞的话。

下面的三节圣经是保罗自己请歌罗西的教会代他问候老底嘉的教会及个人的话语。

15“请问候在老底嘉的弟兄和宁法,以及在她家里的教会” 老底嘉在歌罗西的西北,约有十七、八公里,两城距离不远,两个城的人一定有很多来往;特别如果两地的教会都是以巴弗建立的,或者以巴弗是两地教会的牧人,两地教会的来往一定更加密切了。宁法大概是老底嘉教会的一位姊妹,整个老底嘉的教会,或者老底嘉的一个教会在她家里聚集28。在初期教会,在一位姊妹的家里聚会大概是常有的事。腓立比的教会最早大概是在吕底亚的家里29,耶路撒冷的教会早期可能是在马可的母亲马利亚家里30

对于早期教会在信徒家庭中聚集的情况,我们知道的不多。为了实际的需要,因为没有一个作礼拜堂的建筑物可以使用,又为了聚集的方便,初期的教会大概都是在家庭中聚集;罗马书十六章十至十六节、廿三节;哥林多前书十六章十九节都提到这样的教会。这是个历史事实,但我们不能从此事推论说,神在教会中的计划就是如此,或者说保罗教导的方式就是如此。有正式礼拜堂的大教会,或在家庭中的小教会,两种形式各有各的好处。在家庭中的聚会人数少,容易有深入的交通,但在较大的礼拜堂里的聚会更容易使聚会的人领会团体敬拜的真正意义。

16“这封信你们宣读了以后,也要交给老底嘉的教会宣读” 关于初期教会敬拜的方式,我们知道的不多。这里保罗的吩咐显然是叫他们在敬拜的时候,将他的信读出来。可能保罗一向都是这样计划的,把他的书信当作一个教导的工具,让教会在公开聚会时读出来31。同时,保罗大概在写信的时候就计划他的信要轮流在各教会中诵读;甚至有些人会抄录这些书信,好更容易传递。教会从开始就将使徒的书信看成特别有权威的文件,这样的看法也就成了以后正典形成的一个因素。

“你们也要读老底嘉的那封信” 对于“老底嘉的那封信”是甚么信,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32,最可靠的解释是指保罗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信。保罗盼望歌罗西教会把他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信拿来读33,而不是指老底嘉教会写给保罗的信。若是如此,这封信到那长去了?有人认为就是今天圣经中的以弗所书;他们认为以弗所书本是一封写给亚西亚各教会的公开信,现在该信传到了老底嘉,歌罗西人也要将此信拿来读34。有人认为是腓利门书35,也就是假设腓利门是老底嘉人。但最好的解释大概是这封老底嘉书信没有包括在圣经里面。布如司认为在圣经正典成立以前就失落了。司徒豪斯则认为可能因着内容的性质,没有必要放在圣经里面36,现在该书信已失存了,如今次经里面的老底嘉书显然不是原来的书信。

17“你们要对亚基布说” 为甚么保罗没有直接吩咐亚基布,而要歌罗西的教会吩咐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亚基布不在歌罗西;但从腓利门书二节来看,他好像是腓利门家里的人,这样他应该会在歌罗西。另一个可能的理由是大概保罗认为透过教会的嘱咐,会更加有力量37;特别在完成他的职分时,亚基布如果需要使用权柄,保罗这里的吩咐会更有帮助,使亚基布容易执行他的职责。关于亚基布的事,我们知道的不多,只在这里和腓利门书第二节提到他,他是和保罗一同传福音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腓利门的儿子。

“‘你要留心在主里领受的职分,好把它完成’” 这里用的“职分”和一章七节等处的“仆役”是出于同一字根,意思就是一种服事的工作。我们不知道亚基布领受的是甚么职分;按这里句子的构造,保罗强调“职分”,所以这里所指的可能是一个特别的职分,特别分派给他的。有人认为在以巴弗去罗马探望保罗的日子,亚基布负责牧养歌罗西的教会38。如果亚基布牧养教会,保罗吩咐教会告诉他留心他的工作,似乎很特别;但如果当时他只是个年青人,特别如果他是腓利门的儿子,可能有些事是他当行的,却觉得不好意思去行,现在保罗吩咐他要完成他的职分,而且这样的吩咐要公开宣布出来,更可以加强他的力量。

18“我保罗亲笔问候你们” 很多时候保罗的书信是由书记或别人代笔写成的39。有时信的结尾由代笔人自由来写,如罗马书十六章;也有时保罗要亲自写几句话,好像亲笔签上名一样,如加拉太书六11ff,帖撒罗尼迦后书三章十七节。这样可以显出书信的真实,同时也可以加强书信本身的权威。虽然有的信没有这样的话,如以弗所书,腓立比书,甚至哥林多后书等,但很可能都是同样有人代他写的。

“你们要记念我的捆锁” “记念”一语不是现今基督徒所惯用的意思,只是为他代祷而已;这里保罗是提醒他们要记得他被捆锁的意义。保罗提到他的捆锁,并不是盼望他们给予同情。他被捆锁是为了福音的缘故,如果在福音上肯妥协,他就不必坐监了;现在他为福音的真理,宁可坐监,这样一方面叫歌罗西人看出真理的重要,另一方面,也显出他有权柄来吩咐他们,他们也有责任来听从他的吩咐。他是为福音被捆锁的人。

“愿恩惠与你们同在” 极其简单的一句问安的话,在提摩太前后书等几本较晚的书信中,保罗都是用很简短的问安的话。这一句话和一章二节好像把本书连到一起了。虽然歌罗西的教会面临极大的考验,但保罗满有信心,相信他们必蒙保守,因为有神的恩典与他们同在。

 

1 看徒二十4;林前十六14.

2 多三12.

3 提后四912.

4 太三17.

5 R. Martin认为这里不应当解释作执事的职位,因为歌罗西在教会发展的过程中还太早,教会中还没有执事的职位,同前, p.141. E. Lohse, 同前, p.171有同样的看法。这样的解释似乎没有必要,因为腓立比书一章一节的“执事”很显然是指教会的一个职位,而腓立比书和歌罗西书差不多是同时写的。我们同意在这里“仆役”一语不是指执事的职位,但是为了不同的原因。

6 看本书绪论: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7 徒二十4.

8 徒十九29.

9 徒廿七2f.

10 Wm. Ramsay, St. Paul the Traveller Roman Citizen,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1th ed, 1895, pp.316ff.

11 J.B. Lightfoot,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Philippi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53 rep. of the 1913 ed., p.35.

12 徒十二12.

13 徒十五39.

14 看彼前五13.

15 F.W. Beare, 同前, p.236.

16 E.F. Scott, 同前, p.89.

17 J.B. Lightfoot, 同前, pp.237f.

18 提后四11.

19 W. Foerster, ''  , TDNT iii. p.286.

20 R. Martin, 同前, p.143. 认为这几个受过割礼的人特别在传福音给犹太人的工作上成为保罗的帮助,意思是说神的国是指以色列人中相信福音,接受基督为他们的弥赛亚的人,但是他没有举出足够的理由来支持他的解释。F.F. Bruce同前, p.206,说在保罗书信中“神的国”常指在来世神的国度的显现而不是今世的表现,但同时他又举出罗马书十四章十七节的用法,“神的国不在于吃喝,而在于公义,和睦以及圣灵里的喜乐”,显明神的国也是今天的事实。在这里不必勉强找一个特别的解释。神的国就是指福音的工作说的。

21 看绪论:歌罗西的教会.

22 23.

23 是一个prepositional phraseadverb用。

24 看一28的解释。

25 E.F. Scott, 同前, p.91.

26 R. Martin, 同前, p.145特别提出保罗怕歌罗西教会中有人误会以巴弗。

27 24.

28 有人将宁法解释作男人的名字。按字的构造来说,是男人名或女人名,两者都有可能,J.H. Moulton 认为是女人名字,Grammar, I, p.48, A.T. Robertson认为是男人名字,Grammar, p.172. 这里我们把她当姊妹解释,因为“她家里”的“她”字是女性。

29 徒十六40.

30 徒十二12.

31 参看帖前五27.

32 J.B. Lightfoot, Colossians, pp.274300.

33 BlassDebrunner, 同前, p.225,§437,  = the one that is at Laodicea.

34 J.B. Lightfoot, Colossians, p.244.

35 E.J. Goodspee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7, p.112, John Knox, Philemon among The Letters of Paul,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rev. ed. 1959.

36 F.F. Bruce, Colossians, p.310及同页Note 52.

37 J.B. Lightfoot, Colossians, p.244.

38 E. Lohmeyer, Op. Cit., ad. loc.

39 看罗十六22;加六11.

 

参考书目

    中文书目{\LinkToBook:TopicID=148,Name=中文書目}

    英文书目{\LinkToBook:TopicID=149,Name=英文書目}

中文书目

宗徒经书·下册·香港:思高圣经学会译释·1961

陆德礼·歌罗西书注释·香港:证道出版社·1953

陈终道·腓立比、歌罗西、腓利门书讲义·香港:宣道书局·1976

圣经·吕振中译·香港圣经公会·1970

圣经辞典·香港:思高圣经学会编着·1974

新约全书·新译本·香港:中文圣经新译委员会·1976

新旧约全书·文理串珠·台湾:中华民国圣经公会·1975重印·1920年版。

新旧约全书·香港:香港圣经公会·1958年版。

 

英文书目

Abbott, T.K.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to the Ephesians and to the Colossians, I.C.C. Edinburgh T.T. Clark, 1953.

Alford, Henry. The Greek Testament, in 4 vols., Vol.3 Gal.Philm. Boston Lee and Shepard, Publishers, 1881, new edition.

AndersonScott, C. A. Christianity According to St. Paul.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27.

Andrew, Ellias. The Meaning of Christ for Paul. New York AbingdonPress, 1949.

Arndt, W.F. Gingrich, F.W., tr. ed.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based on W. Baur's Griechsch deutsches Wortbuch zum den Schriften des Neuen Testaments und der ubrigen Urchristlichen Literatur, 4th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Beare, F.W. 'Colossians', The Interpreter's Bible, in 12 vols. Vol.11 .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55.

Bengel, J.A. The New Testament Word Studiesformerly Gnomon Novi Testamenti,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s, 1971 rep., 2 vols.

Blass F. Debrunner A. A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tr. Rev. by Robert W. Fun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Brown, Colin,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3 vols. London The Paternoster Press, 19751978.

Calvin, J.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Gal. Eph. Phil. and Colossians, tr. by T.H.L. Parker, ed. by D.W. Torrance T.F. Torrance. Grand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5.

Carson, H.M.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Colossians and Philemon, Tyndale N.T. Commentaries. London The Tyndale Press, 1960.

Cremer, H. BiblicoTheological Lexicon of New Testament Greek, 4th enlarged e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895.

Cullmann, Oscar.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2nd Eng. ed. London S.C.M. Press, 1963.

── The Earliest Christian Confessions. London Lutterworth Press,1949.

── Early Christian Worship,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No.10. London S.C.M. Press, 1966.

Davis, W.D. Paul and Rabbinic Judaism. London S.P.C.K., 1948.

Denny, James. The Death of Christ, ed. by R.V.G. Tasker. London The Tyndale Press, 1952.

Dodd, C.H. The Epistle of St. Paul to the Romans,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32.

── New Testament Studie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2.

Douglas, J.D.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London InterVarsity Press, 1974 rep.

Duncan, George S. St. Paul's Ephesian Ministr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30.

Eadie, John.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Colossi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 House, 1957rep. of the 1856. ed.

Ellicott, C.J.A Critical and Grammatical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Philippians,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with a revised translation, 2nd ed., rev. enlarged. London Parker, Son, and Bourn, 1861.

Geldenhuys, Norval and Stonehouse, Ned B. Supreme Authorit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3.

Goodspeed, E.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7.

── The Meaning of Ephesi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3.

Hendriksen, William. Exposition of Colossians and Philemo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4.

Hunter A.M. Paul and His Predecessors. London S.C.M. Press Ltd., New rev. ed. 1961.

Knox, John. Philemon Among the Letters of Paul.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Rev. ed. 1959.

Kummel, W.G.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E.T.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57.

Leaney, A.R.C. 'Col. 22123', Expository Times, Vol.64, 195253.

Lenski, R.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the Thessalonians, to Timothy, to Titus, and to Philemon. Minneapolis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64.

Liddel, Henry George and Scott, Robert. A Greek English Lexicon, new ed. rev. by H.S. Jones with R. McKenzi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0supplement by E.A. Barber with P.M.M. Scheller M.L. West, 1968.

Lightfoot, J.B. Sain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rep. of the 1879 MacMillan ed.

Lightfoot, J.B.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Philippine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3 rep. of the 1913 ed.

Lohmeyer, E. Die Briefe an die Philipper, an die Kolosser und an die Philemon. Gottingen Vandenhoeck Ruprecht, 1930.

Lohse, Eduard.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New Meyer's Kommentar, tr. by William R. Poehlmann and Robert J. Karris, ed. by Helmut Koester.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1.

Machen, J.G. Origin of Paul's Religion. London Hodder Stoughton,1925.

Morris. Leon. The Lord from Heaven. London The InterVarsity Fellowship, 1958.

Martin, Ralph P. Colossians The Church's Lord and the Christian's Libert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3London Paternoster, 1972.

── Worship in the Early Church.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st American ed.1975.

Meyer, Heinrich August Wilhelm.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tr., rev. and ed. by Wm. P. Dickson and Frederick Crombie. Edinburgh T.T. Clark, 1893.

Moule, C.F.D. An Idiom Book of New Testament Greek.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53.

──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62.

Moule, H.C.G. Colossian Studies, Lessons in Faith and Holiness from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and Philemon.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02.

Moulton, James Hope. A Grammar of New Testament Greek, Vol. III, by Nigel Turner. Edinburgh T.T. Clark, 1963.

Moulton, J.H. and Geden, A.S. A Concordance to the Greek Testament. Rep. of the 3rd ed. Edinburgh T.T. Clark, 1950.

Moulton, J.H. and Milligan, G. A.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30.

Peake, A.S. 'Colossians',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ed. By Robertson Nicoll, in 5 vols, Vol.2.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6.

Rahlfs, Alfred, ed. Septuaginta. New York The American Bible Society. 1959, 2 vols.

Ramsay. W.M. The Church in the Roman Empire before A. D.170, with maps illustrations.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893.

──Cities and Bishoprics of Phrygia.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1897.

Robertson, A.T. A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Research, 5th ed. 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1931.

── Paul and the Intellectuals, The Epistle to the Colossians, rev. ed. by W.C. Strickland.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59.

Sanders, Jack T. The New Testament Christological Hymns, their Historical Religious Background.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1.

Scott, C.A. Anderson. Christianity According to St. Paul.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27.

Scott, E.F.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Colossians to Philemon and to The Ephesians, Moffatt N.T. Commentary. London Hodder Stoughton, 1952.

Simpson, E.K. and Bruce, F.F.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to the Ephesians and the Colossians. New International Com. on the New Testament. London Marshall, Morgan Scott, Ltd. 1957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Taylor, Vincent. The Person of Christ in New Testament Teaching. London The MacMillan Co. 1958.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G. Kittle, ed., E.T. by G.W. Bromile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in10vols., 19641976.

Thomas, W.H. Griffith. Studies in Colossians Philemon, edited by his daughter Winifred G.T. Gillespil.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3.

Thompson, G.H.P. The Letters of Paul to the Ephesians, to the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67.

Trench, Richard Chenevix.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8 rep. of the 9th ed., 1880, London. Turner, H.E.W. Jesus, Master Lord. London MowbrayPress, 1953.

Turner, H.E.W.Jesus, Master & Lord. LondonMowbray Press, 1953.

Vicent, Marvin. 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in 4 vols., Vol.3, Rom. Col.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6 rep. of the 1890 ed.

Vine, W.E.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Words, 4 vols. Bound in one. Westwood, N.J. Fleming H. Revell, 1940.

Zahn, Theodor.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 1953 rep., 3 vols.

── 鲍会园《天道圣经注释──歌罗西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