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十二章
VI 因信称义的表现──基督徒应有的生活(十二1-十五13)
保罗在书信中常用的笔法,是在讲解了一段神学的真理,或者教义以后,就根据教义的真理,给读者一些勉励的教训,或者应用的原则。以弗所书和加拉太书都是这种笔法的好例子。罗马书第十二章就开始这样一段关乎实际生活的教训。保罗的这种教导的笔法显出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基督徒的生活必须建立在教义的根基上。圣洁的生活不是单单靠顺服命令,或是遵守规条而行出来的,乃是由一个圣洁的生命活出来的。基督徒有可能过出圣洁的生活,是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被称义,得重生的生命;正如在第六章的开始所说的,属主的人已经受洗归人祂的死,又与祂一同复活,为的是叫我们能过新生的生活;而一个被称义,得重生的生命,也自然应当过出一个圣洁的生活。在保罗书信中,教义部分的经文和实用部分的经文,两者的关系非常亲密,在罗马书中更是如此。
罗马书第十二章以下的教训是建立在第十一章以前的教训的根基上。但在罗马书的构造中,这两大段经文又不是划分得那么清楚。在前面曾经提过,在第六章中已经讲到,一个与主联合的人,就应当过一个圣洁的生活。实际上,在第六至八章这三章圣经中,保罗已经很清楚的讲明了圣洁生活的意义;如此在第十二章以下再讲同样的题目,是否有点重复呢?其实不是重复;在第六至八章保罗是讲解圣洁生活基本原则上的意义,在第十二章以下的经文是解释此基本原则在具体情况中的应用。两段经文对基督徒的生活都同样的实际和重要。
保罗在这段经文中,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的讲解基督徒各方面的生活。对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应有的态度 ;以及对政府或者对社会,在教会内或者在教会外,基督徒应有的生活态度。虽然有些经节也许划分得不那么清楚,有时上一句话讲的是基督徒对信主的人应有的态度,下一句可能是指对非基督徒的态度 ;但整体来说经文的含意都很清楚。
一、真基督徒生活的根基(十二1-2)
1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要把身体当作活祭献上,是圣洁的,蒙神喜悦的,这是你们理所当然的事奉;
2不要再效法这个世代,乃是要藉着心意的更新而改变,使你们可以察验甚么是那美好,可喜悦,纯全的神的旨意。
这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根基:一个人要能过出蒙神喜悦的生活,他必须有一个蒙神喜悦的生命。所以内心生命的改变,或者说更新,和完全奉献的心志,是过圣洁生活的先决条件。
第十二章一节“所以弟兄们”“所以”一词表达一个很有力的推论,而不是一个单单表达语气改变的联系词。保罗下面要讲的劝勉是根据他前面所讲的教训,或者说教义。1因看罗马书第一至十一章所谓的,基督为我们成就的救赎,或者整个因信成义的真理,“所以”基督徒应该将自己当作活祭献给神。
“弟兄们”参看第一章十三节的注释。
“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这里译作“以”神的慈悲,是表达“因着”神的慈悲的缘故而发的勉励或劝告,2因此“神的慈悲”可以说是保罗发出劝告的根据或理由。“慈悲”在新约中的用法经常是多数。这大概是受希伯来文的影响,3其表达的意义是因为神怜悯人在罪恶中的痛苦而藉着耶稣基督向人施的恩典;只有神如此藉着基督所成就的救赎向人施怜悯的时候,人才能够,或者有资格,接受保罗的劝告,而将自己献给神。所以在哥林多后书第一章三节称神为“发慈悲的父”;在腓立比书第二章一节说,“在基督里……有甚么慈悲”。神的慈悲是在基督里彰显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神的慈悲”就是在本书前一半所讲的救恩的道理。只有经验过神在基督里所施的慈悲,人才能够甘心的奉献自己来事奉神; 而且凡经验过神的慈悲的人,也自然应当如此事奉神。下面保罗用的“劝”字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字,在原来的文字中,此字在整段经文的开始,表示强调它的重要性。此字有几个常见的用法,4其中有三个值得特别思想。一个意思是“安慰”,如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十八节的用法。圣灵称为“保惠师”的字,也是出于同一个字根,这样的意思对此经文不大适合。另外一个意思可译作“请求”,如同马可福音第五章廿三节的“求”。思高圣经译本在这里就译作“请求”,但请求的意思好像是向人求一些额外的好处或恩典。这里保罗所讲的不是额外的请求。第三个用法,也是最适合的意思是“劝”或“劝告”。劝告一个人去作一件事,是勉励他去作一件他应作而未作的事。基督徒经验过“神的慈悲”,他就应当将自己献上,保罗已经讲明人应当将自己献上的原因,但是有许女人没有作。保罗不是向人作额外的请求,他在劝人作他们本来就应作的事。所以“劝”是最好的译法,表达的意思也最清楚。
“要把身体当作活祭献上”“要把身体……献上”中的“献上”一词的基本意义是“呈现”或“交出”,但在圣经中,成了向神献祭时的专用动词。5这里很显然是这样的用法。不过保罗说基督徒要献上 的不是普通祭牲,而是自己的身体;而且要将此身体“当作活祭”献上。在前面,第六章十三、十九节,保罗曾吩咐我们要将肢体献给神。肢体是代表我们身体的某些部分;过去我们曾使用这些去犯罪,现在要用这些肢体去服事神。但这里所说的身体不是单单表明我们所有肢体的总合·好像就指着我们整个物质的身体;因为圣经上从来没有吩咐我们要单单将“身体”献上,而不将心灵献上。这里“身体”的意思是代表我们整个的人,正如腓立比书第一章二十节所说,“不论生死,总要让基督在我‘身上’照常被尊为大”。很显然的,这里所说的身上是指我们整个的人,6我们要将身体献上,就是要将整个的自己献上,作一个完全奉献的人,7完全的奉献当然要包括身体,因为我们的身体本来是在罪的咒诅之下,只有将它献给神才有价值。但在另一方面,这里的词句也可能反映出来一点保罗对当时外邦宗教对“身体”的看法。在当时的社会中,一般外邦的哲学和宗教都是重视灵魂,轻看身体。身体本身就是恶的,人最终所寻求的是脱离身体,让灵魂可以自由。保罗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要脱离身体,毁灭身体,乃是要将身体奉献给神。我们的身体如果奉献给神,它就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8
“当作活祭”保罗的劝告是要将身体当作祭物献上,然后加上一个形容词,说明所献上的身体是一个活的祭物,9但此“活”字和下面的两个词都同样是形容“祭”的。“献祭”是旧约律法的名词,但基督徒要将自己献上,当作祭物,却与旧约的祭物不同。旧约的祭物被献上时要被杀死,表明藉着死担当人的罪的意义;基督徒不能藉着死担当任何人的罪,基督已经替人死,担当了人的罪。基督徒要将自己献上,是要为神生活来服事神,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当作活祭献上,不单是不要被杀死,而且我们要有一个为神生活的表现,因为我们是已经从死里复活的人,是一个活的祭物。
“是圣洁的,蒙神喜悦的”此祭物的另一个性质是“圣洁”的。“圣洁”的基本意义是表达一个分别为圣归给神的地位,或者说与神的关系;但另一方面,此字所表达的道德或伦理方面的意义也不能忽略。特别在这句话中,基督徒作活祭是要在生活中服事神,而且是蒙神喜悦的,所以“圣洁”自然应该有道德伦理的意义。此字在罗马书中的用法,有时是强调圣洁的地位或关系,如第一章七节;第八章廿七节等。但同样有时也是指本身性质在道德伦理上的圣洁,如第七章十二节等的用法。因此这里的“圣洁”当然不应该单单解释作在生活上道德伦理方面的圣洁;同样也不应当将它的意义单限于地位和关系上的圣洁。10一个基督徒将自己当作祭物奉献给神,他就完全是属神的了,放下了自己的主权,完全按着神的旨意来生活,这样当然是蒙神喜悦的。
“这是你们理所当然的事奉”这句话在文法上应该和前面整个的词是同位语,也就是说,基督徒“要将身体当作活祭献上,是圣洁的,蒙神喜悦的”。这整件事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奉。这里译作“理所当然的”和“事奉”两词都可能有不同意义,因此新国际译本译作“属灵的敬拜”;美国修订本作“属灵的事奉”;吕振中译本作“心神的事奉”;思高本作“合理的敬礼”;和合本,新译本,及本书的译法,选字都差不多。译作“理所当然”的字的基本意思是指合乎理智的。希腊的哲学家喜欢用此字来形容人的行动,以别于动物出于本能的行动;11特别人对神的行动是出于理智的选择,而作的应当的行动。在新约中只有这里和彼得前书第二章二节用过这个字。在彼得前书可以很自然的译作“灵”奶,但意思是指非物质的奶,12而非单指它是“属灵的”。因此在这里用“理所当然的”,可以表达出“合理的”,经人理智的选择认为是应当的;而不是单指心灵里,或者非物质的。“事奉”一语在七十士译本的旧约中常是指对神的敬拜,甚至讲敬拜的礼仪,形式等。在新约此字也可能是指敬拜的仪式,或者规条,如罗马书第九章四节;希伯来书第九章一、六节等;但也可能是指为神,或者为尊敬神而作的工作,也就是通常说的事奉,如约翰福音第十六了二节的用法。一个完全奉献的人的生活,当然有敬拜的意义,但却不一定都是有仪式的敬拜,所以在这里用“事奉”比用“敬拜”好。一个经验过神的恩典的人,应当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神,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奉,也是一个真正基督徒生活的根基。真正的基督徒生活当然要有一个属灵的动力和敬拜的心志,但却不是常在外表上有敬拜的形式;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奉,但又不是单有理智选择的行动;因为这样的生活是“事奉”,事奉永远是对神的敬拜的一部分。
第十二章二节“不要再效法这个世代,乃是要藉着心意的更新而改变”前一节保罗讲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生活的根基,是把自己当作活祭献上,过神所喜悦的生活;在这一节他要讲出基督徒当怎样行,可以保持住常过这样的生活:“要再效法……乃是要……改变”。这里讲的两件事,一个是要避免的事,一个是要积极去作的事。这两个动词的文法构造都是表达继续不断的动作。将自己献上是一次就永远完成的动作;不要再效法世界,和将心意更新而改变,乃是要继续不断努力要作的事。
这里译作“效法”和“改变”的两个词的意义曾引起解经者的争论,有的作者认为这两个词的意义基本上是相同的,别的作者则认为两字有根本的分别:“效法”是指外表形式上的改变,“改变”则是内里实质上的改变。但按字本身的意义,和新约圣经的用法,很难将两字解释作完全同意的字。13“效法”一字的意义是指要学习,效法一个对象,使自己成为对象的样式。14此动词用的是关身语态,15而不是被动语态,是读者自己要作的;是现在时态,保罗好像在说,你们过去一直在效法这个世界,现在要停止这样的行动,不要再继续效法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是基督徒曾效法的对象,现在不要再效法了,这是极重要的事实。“效法”一字本身是否指着“本性”的改变,也许不是最重要;但我们效法的对象却极其重要,因为效法甚么就是要使自己成为它的样式。“这个世界”原来的用字是“这个世代”,是与“未来的世代”相对的。保罗虽然不多用“未来的世代”或“永世,16但在意义上,“这个世界”的属灵性质和“永世”相对的这个思想,却清楚存在,所以他称这个世代为“罪恶的世代”(加一4),是一个充满污秽的世代(林前五10),是一个将要过去的世代(林前七31)。这世代的一切文化、社会、生活形态、思想力式,以及追求的目标等,都是败坏人的灵性的,我们作基督徒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当然这不是说基督徒要违反看社会上所有的风俗习惯去生活,乃是说我们不要以这生来作我们效法的标准;凡是有灵性意义的事,我们不要按这罪恶的世代的方式去行。17
“乃是要藉着心意的更新而改变”“要……改变”是一个现在时态的命令,要继续不断的“改变”,直至达到目的。此动词应解释作被动语态,这样的改变不是人凭自己的力量可以作成的,乃是神在人里面的工作。被动式的命令,作为基督徒的,要乐意让神在我们里面作改变的工作。“改变”一字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前边的字表达改变,后边的字是指看内里边的实质,所以此“改变”是指内心深处长久性的改变,18一个人真正心意的表达与他内里面的生命是分不开的,因此一个重生过的基督徒,他的心意自然应当改变。这样的改变是藉着“心意的更新”而作成的。“心意”是指人的理智、思想、或者意志,甚至在道德方面的分辨力。19“更新”是说改变成为新的,而且这字所表达的新是指与旧的不同的新,通常是指比旧的更好。20所以“藉着心意的更新而改变”是说藉着心意更新的方法,使我们改变成为与从前不同,或者说比旧时更好的人,也就是成为重生的新人。这样的心意更新,或者说这样的改变成为新人,当然不是人自己可以作得到的,所以这里的动词是被动语态的命令式。圣灵要在我们里面作改变的工作,但我们要乐意让圣灵在我们里面成就这样工作。
保罗劝告我们要“心意的更新而改变”,基督徒生活的改变要从内心生命的改变开始,这一点我们都同意;但是在此处有这样的吩咐仍然似乎有点奇怪。这里劝告的对象是“弟兄们”,已经在主里面同为弟兄的人,当然应当是生命已经改变的人,是已经与主同死同复活的人。但保罗的话是要强调出一个真理:一个有重生生命的人,要继续追求能过出一个真正重生的人的生活。心意更新而改变是圣灵在我们里面作的工作;但圣灵改变了我们以后;我们要继续让圣灵改变我们,才能有活祭一样的事奉。
“使你们可以察验甚么是那美好,可喜悦,纯全的神的旨意”“使你们可以察验”是一个表达目的的句子,21上面第一、二节的整句话,给基督徒的劝勉,要将自己当作活祭献上的目的,就是要能够知道和遵行神的旨意。“察验”有试验、考察的意思,但是更有考验以后认为可接纳的意思。22基督徒若有“心意更新而改变”的心,就能够在一切情况下分辨得出甚么是神的旨意而按着去行。这是一个圣洁的生活,或者说得神喜悦的生活,也可以说是称义的生活,的根基。“甚么是那美好,可喜悦,纯全的神的旨意”。这句话不太容易翻译。如果按常见的译法,译作“神的美好,可喜悦,纯全的旨意”,是将三个形容词看作平行的,都是形容“神的旨意”。这样的解释与原来句子的构造不大符合,23而且在意义方面,如果要在“神的旨意”前面加上几个形容词,说神的旨意是美好的,是神所喜悦的,似乎是没有必要的重复,所以我们选用上面的译法。“美好”单独的用,可以指基本的长善,或道德及属灵方面的美好,或者正直。“可喜悦”可以指得神的喜悦,或者讨人的喜悦;但在新约中的用法,除去提多书第二章九节以外,都是指得神的喜悦。24如此若将此字看作“神的旨意”的形容词,就更成为多余的重复了。“纯全”一字用在人的身上可以是指成熟或者道德上的完全;用在旧约的祭物上,可以指整个,或者没有瑕疵;用在事物上,可指完整或道德灵性力面的完全;用在神的身上,则是指绝对的完全,如马太福音第五章四十八节。25追求神的旨意就是追求这样美好,得神喜悦,又完全的事;或者掉转来说,追求这样美好,得神喜悦,而且完全的事,就是追求神的旨意。这是属主的人应追求的目标。
1 BAGD, 1; 参看Cranfield, Rom., II. p.595, Ka/semann的解释,认为罗十二1与罗一至十一章没有因果的关系,Rom, p.327, 这看法没有足够的理由。
2 保罗这里用的是 ,新译本和吕振中译本等皆译作“借着”,好像是表达一个“工具”的思想,through the mercies,但BAGD解释说,这里的用法是将与动词用在一起,来表达一个“迫切的要求”,, IV, 1.f.译作by the mercies. 参看BDF §223(4).
3 用此翻译的希伯来文的字经常是用多数的形式,,但意义上单数和多数的用法分别不大。
4 BAGD在下列出五个不同的用法,但有的用法对这里的语句不适合,或者分别不明显。
5 BAGD, , 1.d.
6 参看此处Cranfield引用加尔文的话。
7 NEB的翻译"your very selves"虽然不是大错,但原文的语气似乎没有那么强。
8 参看Morris, Rom., p.433, esp. n.9.
9 这里用的文字不容易翻译。“祭物”一词当然可以是指奉献的动作,也可以是指所奉献的祭物,在此最好是解释作所献的祭物,如此和就成了double accusatives,都是的客词;那么就是三个平行的形容词,和,我们的译法:“当作活祭献上,是圣洁的,蒙神喜悦的”,不能将这三个形容词的平行之处表明出来。这样看来和合本的译法似乎好些:“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好像将三个形容词的平行的构造表现出来了。但实际上,也不是完全的表现出来。如果要真的将三个字的平行表现出来,应当译作:“将身体献上,当作祭物,是活的,是圣洁的,是蒙神喜悦的”。如同吕振中本的译法,但这样的译法读起来却不十分自然。所以我们用的词句是几种可能的译法中最好的。
10 Murray, Sanday and Headlam认为此处的“圣洁”只是讲道德伦理的表现;Ka/semann, Dunn, Morris等则将其意义限于地位和关系上的圣洁。Cranfield则较为中肯的认为这两方面的意义都包括在内。
11 Dunn, Cranfield等都引用Arrian的Epictetus,解释在希腊哲学中对的用法。BAGD说,叫人作,就等于说人有理智。
12 BAGD解释说在彼前二2译作灵奶,不单是指的意义,而是指与literal相对,有metaphorical的意义。
13 Cranfield有一段很长的解释,主张这两个字的基本意义没有甚么分别,Rom. II, pp.606f. Hendriksen则很强的主张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不同,Rom., p.405, n.338. 其实多数解经的人都承认这两个字不是完全的同义字。参看Morris, Rom., p.635. “效法”,,是指行动上的调整,而“改变”,,则是指本性的改变。参看Ka/semann, Rom., p.329的解释。当然如Cranfield所说的,外表行动上效法世界,会引起基督徒内在的败坏,p.606,但保罗这里用的字仍是指外表行动上的效法。“效法”一字在新约另一处的用法,彼前一14,和这里意义相同。“改变”一词在新约的用法,太十七2;可九2和林后三18,也都是包含着本性的改变的意思。主耶稣在福音书中的表现是祂道成肉身的形像,登山变像时所彰显的,则是神荣耀的形像。
14 BAGD.
15 Middle voice.
16 弗二7的用法比较特殊。
17 参看J. Behm. TDNT, IV, p.759.
18 虽然,如前所说,Cranfield不大同意此看法,但参看Murray, Rom. II. p.114; Hendriksen, Rom., p.406.
19 参看TDNT IV, IV, pp. 950ff. 及pp.958f; BAGD,
20 BAGD, 3.b.
21 + infinitive通常是表达目的的句子。参看MHT I, p.218; RG. P.1088等。
22 BAGD, , 2.b.参看帖前二4的“验中了”(和合本);林前十六3的“选中”(新译本);林后八22的“考验过”(新译本)。
23 原来的句子中的和 前面有一个冠词,表明这三个字是形容一件事,而所形容的事在文法构造上应该是与“神的旨意”同位的,in apposition,按准确性来说,吕振中译本可能最好,他译作:“使你们能察验甚么是神的旨意,甚么是那美善的,可喜欢的,纯全的事”。但这样译法需要加上好几个字,而且读起来有点累赘。Cranfield, Dunn都用类似的译法,Morris也选择这样的解释。
24 BAGD, , 1&2.
25 BAGD. s.v. TDNT VIII, 67ff.
二、基督徒与人交往的原则(十二3-21)
1. 与基督徒的交往(十二3-8){\LinkToBook:TopicID=166,Name=1. 與基督徒的交往(十二3-8)}
2. 与一般人的交往(十二9-21){\LinkToBook:TopicID=167,Name=2. 與一般人的交往(十二9-21)}
1. 与基督徒的交往(十二3-8)
从这一章开始,保罗讲到在具体情况之下基督徒应当有的生活表现。首先他讲到基督徒彼此之间的来往;在这样的来往中,基督徒应当靠着神的恩典,在神的一切托付上都尽力去作。然后他又讲到基督徒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要彼此相爱。这段经文中的教训都是关乎实际生活的,所以在文法构造上有时上下文的关系不一定十分紧密,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十分清楚。
3因为我凭着所赐给我的恩典,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但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4正如我们一个身体上有许多肢体,各肢体也不都有同样的功用;
5我们众人在基督里是一个身体,各人互相为肢体,也是如此。
6照着所赐给我们的恩典,我们各有不同的恩赐:或说预言的,就应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
7或服事的,就应当按照信心的程度服事;或教导的,就当教导;
8或劝慰的,就当劝慰;与人分享的,要真诚;管理的要殷勤;行怜悯的要乐意。
前两节圣经讲到圣洁的追求,是向所有的基督徒讲的。从本节开始保罗要向个别的人讲。
第十二章三节“因为我凭着所赐给我的恩典,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但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因为”一词就将下面的勉励的话与第一、二节连接起来了,中译本通常都将此词省掉了,但它的意义在这里有重要性。“凭着”和第一节译作“以”字的是同一个构造的词,用法也一样,可参考上面的注释。这里是用来表达保罗给罗马人“吩咐”的根据,译作“凭着”。“我……对你们……说”一语用作第一身单数时,常常是表达“命令”,或者“吩咐”。26保罗此处吩咐的对象是“你们各人”,或者作“你们每一个人”。下面保罗举出一些恩赐作例子,来说明“理所当然”的事奉的表现。基督“所领受的恩赐不论是甚么,都应当用谦卑的态度,凭着信心,尽自己的能力去为主使用,这就是真的事奉。人的恩赐也许不一样,但“你们每一个人”都要用同样的态度去事奉。没有人没有恩赐,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能不作“理所当然”的事奉。保罗的命令不是向一小部分人说的。“所赐给我的恩典”是指神使他成为使徒的恩典(参看前面一5的注释),因为神的恩典使他成为使徒,他才有根据,或者说有权柄,如此吩咐基督徒。
“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但要……看得合乎中道”这句话的构造很美,四次用同一个字根的字,来表达基督徒应当诚实,谦卑来看自己,要直接翻译,用中文不容易表达,27但这里的译法可以足够把原来的意思表明出来了。“看”字本身有“思想”、“判断”、“评价”、“明了”等意思。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看法与自己明明知道应当的评价不符合是愚拙的事;自高或者骄傲是不应当的。这样不要自高的吩咐也是给“你们每一个人”的。保罗这里用的“不要”的字是相当强的字,28不单是“不要”,而且是“必须”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29在真正圣洁的生活中,基督徒不单应当有谦卑的心志,而且必须有谦卑。
“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这句话在文法的构造上,在与上下文的关系上,及用字的方法上都有些解释上的困难。在前一句话保罗在解释基督徒的谦卑,人若对自己有正确的看法,看得合乎中道,他自然会谦卑。人看自己合乎中道当然与他的信心有关系;但这里的“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与下面所讲的,人应按着他所领受的恩赐来事奉,关系更加亲密。多数的作者都指出这句话与下面所讲的“恩赐”的关系,但多数的版本、译本和注释,都在这句话的前面放一逗点,后面放一句点。30这样的译法和标点法,在文法上是应当的,因为此语在构造上是附属在前一句下面,而不是独立的句子,然而因此就给人一些这里的句子构造不自然的感觉,31但整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各人”是指每一个人,每一个基督徒都有神所赐给他的恩赐,也有使用此恩赐的信心。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按着神所赐给他的信心,使用神所给他的恩赐;如此人就不会过于高看自己,也不会过于低看自己。“信心”是指基督徒相信的行动,而这样的信心也是神所赐给的。32信心的“大小”中的“大小”一词是一个名词,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最好的解释应当是作一个衡量的标准。33基督徒看自己的方式应当是按着神所给我们的信心的标准;不是信心的多少,乃是因神给我有信心,就“按照”我们的信心去生活和事奉。
第十二章四、五节“正如我们一个身体上有许多肢体,各肢体也不都有同样的功用;5我们众人在基督里是一个身体,各人互相为肢体,也走如此”在别处经文中保罗也曾不只一次的将教会比作身体,基督徒在此身体中互相为肢体,如哥林多前书第十章、十二章等。这里保罗就要请到基督徒用他们有的不同的恩赐,在教会中谦卑的事奉,所以用身体的比方来形容彼此的关系,十分恰当。开始有“因为”一语,就表明这句话是解释前一句话的,不过因为在第三节的开始也有此语,所以这里没有写出来。我们看自己要合乎中道,因为基督徒信了主就是在基督里成了一个身体。一个身体上的各肢体虽然功用不同,但大家都是互相为肢体的。这两节圣经是由两个平行的句子组成的,可以译作,“正如我们一个身体上……,照样,我们众人在基督里……。在本书的译文中没有用“照样”,而是在末了用“也是如此”,就将两者相似的性质表明出来了。34
“各肢体也不都有同样的功用”“功用”也可译作“功能”。功能不单是用处,不是别人要如何使用他,乃是他本身能作甚么或者应作甚么。一个对象的功能是原来设计它要作的功用。35信基督的人成了基督身上的肢体,他就有一为他设计好的功能,也就是下面所说“不同的恩赐”,他就要正确的去使用,去成就整个身体的好处。“我们众人在基督里是一个身体”,基督徒得救不单单是他个人的事;人一相信就成了整个基督身体的一部分,他就要发挥肢体应有的功能,尽肢体的责任。不单如此,还要“各人互相为肢体”。这里“各人”一语的用法比较特别,36但意思很清楚。不论将此语解释作副词也好,或者代名词也好,保罗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基督徒,每一个人,在基督的身体里面,都是互相为肢体的。一个身体上的各肢体要互相配搭,各尽自己的本分。不论一个人的职责表现得重要或是不重要,他都是按他本来的功能行事;因此没有人应当看高或者看低任何人。
第十二章六节“照着所赐给我们的恩典,我们各有不同的恩赐:或说预言的,就应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这句话的文法构造比较困难,因为整节圣经,甚至第六至八节的整段,没有动词,所以有些作者在第五节的末了用一个逗点,然后将第六至八节都译作形容性的分词的句子;37但多数的译本和作者皆在第五节的末了用一个句点,在下面的三节中加上一个命令式的动词,38这样的解释比较自然一点。基督徒有不同的恩赐,不是说一个人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恩赐,乃是每一个领受的恩赐和别人的恩赐不同。正如一个身体上的不同肢体有不同的功能,主身上的肢体也有不同的恩赐。如此这里的“恩赐”和前面讲的功用或功能的意思差不多一样,所以在这里没有必要将恩赐解释作行神迹等超然的恩赐。下面整段经文中请到信徒在教会事奉中使用的恩赐也将此意义表明了。当然这不是说罗马教会的基督徒只有这些恩赐,也不是说这里没有说的恩赐他们中间就没有人有;乃是说保罗在这段经文中用此词时,他心目中所指的是甚么。如果这样解释,他所指的应该是这段经文中所提到的恩赐。这些恩赐不论在人眼中看为或高或低,都是神所赐的,人只应当谦卑着领受和使用。这些恩赐用到一起,就使教会得好处,得造就。
这里提到的第一个恩赐是说预言,“或说预言的”。39保罗用“说预言”,而不是“作先知”,他注重的是服事教会的恩赐,而不是个人的职位。在众恩赐中说预言的恩赐占极重要的地位;特别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将说预言的恩赐只放在作使徒的恩赐以后。因为先知的恩赐在造就教会上最为重要(林前十二28,十四3一5)。“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作者将“信心”解释作信仰的内容,连先知所讲的预言也必要以具体的,已有的神的启示作标准;如此就将“程度”解释作一个具体的衡量的标准。40这里译作“程度”的字在新约中只出现过这一次,基本的意思可能是“比例”或“相似的关系”,41如果用此意义来看,这里所指的大概不是信仰的内容,而是和前面所解释的“信心的大小”意义相似。如此,按“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是指先知说预言时要按着信心的“比例”或者“范围”,意思是按着他从神所领受的,不加多也不减少,完完全全的讲出来,这大概是最合理的解释。42
在神的教会中,领受有说预言恩赐的人,他的功能就是按着他所领受的去说。我们译作“就应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语气中有勉励的意思,但严格的说也许不是一个命令,是在述说一个正常应有的事实。43下面接着在第七、八节,连着讲几样别的恩赐时,都没有类似的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只是用逗点将几样恩赐连到一起。按着意义来看,我们可以在每个恩赐上,加上“按着信心的程度”的词句。虽然原来的文字上没有,若加上这样的词句,确是更能将保罗的意思显明出来。44
第十二章七节“或服事的,就应当按照信心的程度服事”“服事”是一个包括意义很广的字,而且它的用法都是很普通,不是指某一种特别的服事的工作。有些像我们常用的“事奉”;凡是与教会有关系,或者有属灵意义的工作,我们都称作事奉,也就是这里用的“服事”。当然在我们的用法,服事也可以包括讲解神的话,或传福音的服事,但圣经上却没有直接这样的用法,45因此“服事”应该是指比较实用方面的服事,虽然圣经上多次称事奉神的人的整个生活和工作为服事(如徒二十24;林后五18;西四17;提前一12;提后四11等)。在教会成立的初期,使徒称管理饭食的事,或照顾穷人的事为服事(徒六2);但在新约时代的晚期,教会中负责这样服事的人人概已有了专门的职位,称为“执事”了(腓一1),用的也是这“服事”的字。在这里保罗用的讲服事的工作的字,是指神给一些人的恩赐,所以将它解释作一个比较普遍性的“服事”,好过解释作比较专有的“执事”的职位。这也是大多数近代学者的解释。46
“就应当按照信心的程度服事”,就是按着神给一个主身体上的肢体的功能,凭着信心,尽忠的去服事。神所赐给的服事或者恩赐,要忠心去作,不可轻忽;神所没有给的,也不可越位去强取。对神所给的恩赐,不论是甚么,不可轻看,也不可自大,只要忠心的去完成。这种态度也要应用在下面所说的几种功用上。
“或教导的,就当教导”“教导的”一语在文法构造上和前面的“说预言的”或“服事的”都不同,但在基本意义上没有甚么分别。47作先知说预言的人是将神赐下的启示直接的传给人;作教师教导人的是将已经有的神的话语给人讲解明白。如此教导也同样需要忠心,要按照神给的恩赐忠实的去教导。
第十二章八节“或劝慰的,就当劝慰”“劝慰”一词包含的意思很广,可能是指劝勉,劝诫,或者安慰;鼓励人去作一些行动,或者避免一些行动,又或者叫忧伤痛苦中的人得看安慰。神的教会中有人能作这样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把这样的工作看成一个恩赐,圣经上讲到的不多。以弗所书第四章十一节所说的牧师或者牧养的恩赐,也许就是指这种服事说的。有先知传讲神的启示重要,将神的话讲解明白重要,使神的话语能牧养人的生命也同样的重要。
“与人分享的,要真诚”“分享的”一词是指把财物分给别人,但问题是这些财物是谁的?有人将此“分”的工作解释作教会里负责分发财物的工作,如初期教会的执事;48另外有许多学者认为这里所说的是将自己有的东西与人分享的恩赐。49整体的看,后者的解释似乎比较合适。但我们知道初期教会中的穷人可能比较多,为教会分发财物,和将自己的财物拿出来和弟兄姊妹分享,这两种恩赐都同样的需要;而不论如何,分给人的时候都要真诚的去作。这里译作“真诚”的字有“单纯”、“正直”、“专一”、“慷慨”等意思。50不论是用自己的财物去与有需要的人分享,或者是用教会的财物去帮助穷苦的人,都要用公正单纯的心去作;目的是要帮助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任何其它的目的。而且不是单单尽上自己的本分,乃是要慷慨的去作;不是说:“我已经作了多少,有否完成了我的责任”,乃是“我可以作多少,我能尽多少力量”。51
“管理的要殷勤”译作“管理的”一词基本的意思是“放在前面”,“作头”的意思,52这里用的是有冠词的分词,可以译作“治理的人”,“领导的人”(如和合本及新译本的译法)。有人将此字解释作在教会中正式作领导的人,如同长老,53这也是圣经上很多地方使用此字的方法,如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十二节;提摩太前书第五章十七节等。但有些人认为这里所指的是在教会中在有些事上占在领导地位的人,却不一定是教会的正式领导人。54还有些人,因此词在本句经文中出现的位置,认为它所指的是在教会中负责“慈惠”工作的人,管理用在慈惠方面的钱财的人,55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要殷勤”一词有“热诚”、“迅速”的意思,如同下面第十一节和哥林多后书第八章七、八节等处的用法,表示一种乐意、急切、服事帮助人的心。不论如何解释“管理的人”一词,负责管理的人都应热诚的作事,特别若是作慈惠的工作,受帮助的人当然是在需要之中,工作的人就要殷勤,热切的去作,不要因循,延,这是一个极其实际的劝勉。
“行怜悯的要乐意”“怜悯”的意思表达对方有特别的需要,甚至于是值得可怜的。行怜悯的人可能是指教会特别负责这样服事的人;如同帮助特别穷苦的人,关怀有疾病的人,扶持老弱或者其它有特别需要的人。站在这样岗位事奉的人要存着喜乐的心去事奉。这样的喜乐自然成为受帮助的人的安慰和鼓励。事奉的人如果只是出于职责,或者勉强的事奉,或者出于别样的心,则使服事人的和受服事的都失掉了肢体相顾的喜乐。“要乐意”有“存着喜乐的心”的意思,56而不是单单指着“甘心”。
26 BAGD, , II, 1.c.
27 BDF认为保罗的用字可以说“过份的修饰”,§488, 1.b.从吕振中译本的用法可以看出一点保罗用字的味道:“不要自高的评估,过于所当评估的;所评估的要合乎中道的评估”。
28 参看Morris, Rom., p.437, n.29.
29 原本的文字是, Morris引用Shedd的解释说,保罗的教训就显出基督教的伦理观胜过希腊哲学的伦理观;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亚派的教训是人应当看自己高过所当看的。
30 如UBS, NIV, RSV, NEB, Dunn等。Morris甚至将十二3看成一段,用“谦卑”来作标题。这些作者都解释出这句话与下面所讲的“恩赐”的关系。不过如果在“信心的大小”后面用一逗点,显出这句话与下面的“恩赐”的关系,使第3节的句子显得不完整。也许容易使人误会,但在词句的意义上,这样的标点是较好的。
31 Cranfield解释说the dative is due to attraction.可参看他对整个句子构造的解释。Rom. II, p.613.
32 Dunn, Rom, II, p.722的解释:信心〔的多少〕很显然的在每个信徒中都不同,这一点没有问题。但下面他又说:在这里显明保罗认为“得救的信心”和“行神迹的信心”没有清楚的分别。这一点可能需要加以说明,因为保罗在这里不是讲得救的问题。
33 Murray将它解作因教会领受的不同恩赐,而有信心不同的使用;其意义可能和恩赐的功用相似。Rom. II. p.118,吕振中课本作信心的“分量”,重点在量的多少,和BAGD的解释一样。Cranfield则解释作“一个量度的标准”,"a standard (by which to measure himself), namely (his) Christian faith" in Rom. 12:3, NTS VIII (1961-62). P.351.
34 ,的构造,参看西三13的用法。
35 参看BAGD, , 1.2.3.
36 , 若写作,则比较容易解释。S & H称之为惯用语的写法, idiomatic expression,参看Morris. Rom., p.439, n.36的解释。
37 如Dunn的译法。吕振中译本在第5节的未尾一个句点,整个第6节则没有动词。
38 如NIV, New RSV, Cranfield等,在第6-8节加上let us或let him.
39 此处译作“或”的字, 连用了四次,用法就与“和”差不多。参看BDF §454(3).
40 如Denney, Murray指出的Luther, Calvin等。
41 这是Murray的用字,Rom. II, p.123, n.10参看LSJ s.v.; TDNT I, p.347. Cranfield则提出在Peshitta Syriac中用同一个字来译此处的和第3节的所以这里的“信心的程度”和第3节的“信心的大小”所表达的应当相似。Rom. II. p.620.
42 参看Murray的解释,Rom. II. p.123.
43 Cranfield在他的译文中,在第6、7、8节,都加上有let us, let him的字,但在解释时说,这句话的重点是在indicative上,而不是在imperative上,“我们有这些恩赐”,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不单是“应有”,Rom. II, p.618.
44 新译本的译法:“服事人的,就当照着恩赐去服事;教导的,就当照着恩赐去教导”等,是根据相似的解释原则,不过“照着恩赐”一语是按意推论出来的,而不是从文字构造来的。
45 Murray称此字可解释作the ministry of the Word.但在他举的十几个例子中,没有一处是直接指传讲神的话的。看他的Rom. II. p.123.
46 Cranfield, Morris等。S & H认为应解释作a more confined sense, 指专帮助孤儿寡妇或穷苦人士之服事。
47 前面的两次用的都是抽象的名词,表明作的动作,和;这里用的是表明动作的人,S & H认为此处如果用, 可能将“有教导的”解释为领受教导的人,而不是教导人的人。Dunn和Murray都认为有可能表明当时教会中“教导的人”是较普遍或较显著的,有特别职责的人。
48 Calvin, Murray等都如此解释。
49 如S & H. Cranfield, Dunn等都如此解释。
50 BAGD, ,这里下面一连几个词的用法都是在前置词后面没有冠词,如; Moule称之为当作副词的用法,Idiom, p.114,是表达把财物与人分享的方式。
51 此处的“与人分享的”一词和弗四28的用法相同,是指将物质或财富与人分享。Fitzmyer, Rom., p.648. 同意Zahn, van Unnik等的看法,认为此字在新约以外的用法都是指着比“物质”更广的分享,如同思想的分享。但另一方面,在新约中,特别是保罗的用法,虽然有时是指更广的意义,包括真理和福音的分享,如同在一11及帖前二18的用法;但在弗四28的用法明显的是指物质或财富的分享,因此就不能说不可以这样用;而且前面保罗已经讲过教导的问题,这里如果再讲真理或者福音的分享,似乎是在重复已经讲过的话,所以将此语解释作“将物质与人分享”应该是最适合的。
52 LSJ, BAGD,
53 Calvin, Murray等。
54 如S & H. Barrett等。
55 如Cranfield, Dunn等。Dunn又指出,此字若是指教会正式的领导人,在此讲恩赐的表中,似乎不应该放得这么迟;如果放在这段讲恩赐的经文,第6-8节,的开始就更加适合。虽然Fitzmyer说:If the order of the gifts is significant, then the Leader's position is noteworthy, Rom., p.649, 但如Dunn所说,此语的前后两词都是讲作“慈惠”工作的恩赐,Rom., p.731,保罗这里讲的是管理慈惠工作的恩赐最为合适。
56看Morris引用Leenhardt的解释。
2. 与一般人的交往(十二9-21)
a. 基督徙生活的基本原则(十二9-13){\LinkToBook:TopicID=168,Name=a. 基督徙生活的基本原則(十二9-13)}
b. 基督徒对一般人的态度(十二14-21){\LinkToBook:TopicID=169,Name=b. 基督徒對一般人的態度(十二14-21)}
a. 基督徙生活的基本原则(十二9-13)
9爱不可虚伪,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10要以手足之情彼此相爱,要以尊敬的心互相礼让。
11殷勤不可懒惰,心灵要火热,要常常服事主;
12在盼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
13对圣徒的缺乏要接济,客要热诚款待。
第十二章九节“爱不可虚伪”前面的经文,第十二章三至八节,如果是向教会中有特别事奉的恩赐,或有特别事奉职责的人说的,那么本章第九至廿一节则是对所有的基督徒说的。“爱”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原则;不论是对甚么人:对基督徒应当如此(第12、13节),对非基督徒也应当如此(第14-21节)。在别处保罗称此爱为神给人的最大的恩赐,也是圣灵所结的果子(林前十二31ff.;加五22);在本书中这是保罗第一次将此字用在人的爱上。在原来的词句中没有动词,直译可作“爱不虚伪”,在译文中要加上一个“可”字来表达保罗的语气,因为这句话与下面的话连接,最好解释作命令式的句子。爱不可虚伪,意思是不可假装出爱的表现来,如同演戏的人在舞台上装出来的样子。真正的爱是基督徒经验了主的爱而在生活中将此爱反映出来。基督徒不应当没有爱,但是如果明明的没有爱,还要装出有爱的样子来,则更加不应当。“不虚伪”是由“假冒为善”一词前面加上一个否定的字而成的。基督徒不可装假,一切生活要出于生命的流露,爱心也是如此。57
“恶要厌恶,善要亲近”这两个短句和下面第十节的话都是只有一个分词,而没有正式动词,这几个分词“显然的是用作命令式的”动词。58这里用的善与恶两字都是比较强的字,不是指着表面的,或者普通的好坏,乃是指着内里面本性的善恶。“厌恶”一语不只是不喜欢,而含有恨恶的意思;不是单因自己的喜爱或不喜爱,乃是按着基督徒的原则,恨恶那些恶事。“亲近”一词有接近在一起的意思; 如同在婚姻中人要与妻子联合(太十九5),基督徒要与主联合(林前六17)。基督徒在生活中就要如此厌恶恶事、亲近善事。59
第十二章十节“要以手足之情彼此相爱”“手足之情”是指肉身的弟兄姊妹相爱的心,也就圣经中所说“爱弟兄的心”,60或“弟兄的爱”。61“相爱”是指一家人之间的感情表达,彼此相爱。保罗的勉励是基督徒彼此之间的相爱应当是像家庭中弟兄姊妹的相爱一样,因为基督徒在主里面就是弟兄姊妹。
“要以尊敬的心互相礼让”因为没有主要的动词,所以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可以按本书的译法来解释,也可以译作“在尊敬上”,或者“在尊敬的事上,要互相礼让”。要用后一种译法,那意思就是在表达尊敬的态度上要互相礼让,基督徒要比利人更加礼让,藉以表示尊敬人的心。“礼让”一词的基本意思是“走在前面”,在尊敬的事上,要追求走在人的前面。这样的思想本来没有问题,但是在文法的构造上,这样的解释是将“走在人的前面”一语的“人”字放在比较的地位,而原来的文字,这里的“人”字应该是直接的容词。62所以最好是按本书的译法:“要以尊敬的心互相礼让”,基督徒要对别人礼让,不单是外表的行动,而是出于尊敬,或者说出于尊敬的心,“彼此”或者“别人”是礼让的对象。我们彼此礼让或者让别人“走在前面”的时候,要存尊敬的心,而不是出于别样的心,或者有别样的目的。
第十二章十一节“殷勤不可懒惰”这里下面的三节圣经在文法构造上和前面的两节一样,都没有动词,多半的短句都有一个分词。因为这几节圣经都是勉励的话,所以这些短句都是命令式的用法。63本节圣经的三个短句可以看作三个不同的句子,给我们三个勉励,也可以将第一、第二两个句子解释作形容第三个句子的,如此就解释作:要不懒惰的,心里火热的,服事主。64但按整段经文来看,将本节看作三个不同的句子比较好。“殷勤”也包含着“热切”,“急忙”,“迅速”等意思。“不懒惰”则有“怠惰”,“迟延”,“不尽心”等意思。在基督徒的整个生活和事奉上,不要懒散拖延,要有一个积极热切心。
“心灵要火热”原来按字面的意思只是灵里要火热,因为这里所讲的很明显是基督徒里面的灵,而不是讲圣灵。65基督徒要存火热的灵去事奉。此灵当然是因圣灵的重生而有的,但却是指人内里的“心灵”。
“要常常服事主”“服事”一词是用现在分词表达的,所以加上“常常”两字应该很适合。此词是指奴仆服事主人的工作。基督徒服事主应当像奴仆服事主人一样的去作,因为我们是被主用重价买回来的(林前六20),我们本来就是主的奴仆。虽然有些版本将“主”字读作“时间”,但这样读法的见证很弱 ;而且将“主”与“奴仆”如此相对来极符合保罗一向的用法和这里的思想,所以其它的解释都没有必要。66
第十二章十二节“在盼望中要喜乐”“盼望”是指未来基督徒在主里面有的盼望,这样的盼望永远不会落空。虽然现在有些事情不叫我们喜乐,但是将来要成就的事叫我们有喜乐。67
“在患难中要忍耐”这里的“患难”不是指一切的困难或痛苦的遭遇,而是指基督徒为了信仰所受的患难,68保罗本人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林后十一、十二章)。“忍耐”的意思不是单单忍受,而是在患难中站立得稳,坚贞不变;因此新译本及吕振中译本用的“坚忍”是有理由的,不过该词似乎加多了一些意思在里面。
“祷告要恒切”“恒切”在圣经中多次与“祷告”连在一起用,如使徒行传第一章十四节;以弗所书第六章十八节等。有时是指迫切的意思,如使徒行传第一章十四节的用法;特别是与“在患难中要忍耐”台在一起用时,“迫切”的思想或者较叫显;但此字最重要的意思是表达“持久”、“不住”的思想,如使徒行传第二章四十二节的“恒心”,第二章四十人节的“恒切”。
第十二章十三节“对圣徒的缺乏要接济”“缺乏”一词可以用来讲一般的“需要”,如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七节的“不用悔改”,约翰福音第二章廿五节的“不需要谁指证”,69等的用法;但这里很显然是指物质或者金钱方面的需要,如使徒行传第二章四十五节;腓立比书第二章廿五节的用法。70“接济”一词的基本意思是“分享”,基督徒自然应当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分享自己有的丰富。这样的分享可以用“接济”或“帮补”来表达,但原来用的字不包含有“赒济”或“施舍”的思想。在初期教会时代社会上有缺乏的人当然很多,基督徒的爱心应当关心一切有需要的人;但基督徒和基督徒的关系就如同一家的人一样,照顾自己家里的人是当然的本分,所以接济有缺乏的圣徒是基督徒首要的责任。按此延伸至今日的社会,较富有的教会去帮助有需要的地区的教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客要热诚款待”这句话是上一句话的延伸,圣徒有缺乏时要接济,平时有机会时要招待他们,当然是意料中的事。至于陌生人呢?要热诚款待。这句话按字根的本意就是“要追求爱陌生人的心”。初期教会时代旅行不很方便,所以有陌生人,特别是基督徒旅行经过的时候,本地的信徒自然应该接待他。这里译作“热诚”的字原来的意思是“追求”,此字在新约中用过大概有四十次左右,一大半是用作消极的意义,“追求”使人有害的事,即“逼迫”;71一小部分是用作积极的意义,“追求”好的事,如第九章三十节“追求”正义。72但不论是积极或消极的用法都表示要努力去追求达到目标。款待客人不是要勉强担当的重担,乃是要努力追求去作的,“客要热诚的款待”。这样款待客人的恩赐不是生来就有的,乃是要努力追求来的。保罗甚至将此恩赐列为作教会领袖的一个条件。73
57 参看林后六6。
58 Moule, Idiom, p.179; Fitzmyer, Rom., p.653, 有一段较长的讨论。
59 将这句话解释作“真正基督徒的爱要恨恶一个人的恶,却要亲近他里面的善”,似乎是超出了保罗的意思。虽然Cranfield认为此思想值得一提,Rom. II, p.631, 但这样过分的解释,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思想。
60 彼后一7,合和本。
61 新译本。
62 保罗这里用的是,中文译作“彼此”的字,也就是解释作“人”的字是accusative case,是直接客词。如果原文的意思是比别人更礼让,则此应该是genitive case是,既是,则应该是“礼让”的客词。参看LSJ, , 2看Cranfield, Rom., p.632, 他在此有一段很长的解释。
63 看前面第9节的解释。
64 NEB, Fitzmyer.
65 Barrett认为是指圣灵,Rom., p.240. 但正如Fitzmyer指出的,Rom., p.654, 在徒十八25此同样的词句用在亚波罗身上。亚波罗当时只受了“约翰的洗礼”,所以不应当是指圣灵说的。
66 可参看Murray, Rom. II. p.131, n.20; Dunn, Rom. II, p.742; 特别Cranfield, Rom., II, pp.634ff. 有一段很长的讨论。
67 几位作者都根据BDF §196, 将此处的解释作dative of cause,TDNT IX, p.369. n.91却将它解释作local dative. 这两种意义似乎都有,故没有必要单单作“原因”来解释。特别是将此语与下面的话对照着来看,就更不必严格的限制为“原因”的解释。
68 参看本书卷上五3的注释。
69 新译本。
70 有些版本将这里的“缺乏”读作“记忆”,但这样读法的见证很弱,而且多数是属于西方的版本。再加上将“记忆”与“接济”或者“分享”合在一起的用法十分特别,所以“缺乏”的读法应该是正确的。可参看Dunn, Rom. II. p.737, Notes c较详细的解释。
71 如罗十二14。
72 BAGD,
73 看提前三2。
b. 基督徒对一般人的态度(十二14-21)
14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15与喜乐的人要同喜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哀哭。
16要彼此同心,不可心高气傲,倒要俯就卑微的。不要自以为聪明。
17不要以恶报恶,要留意众人以为美的事。
18若是能行,你们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19亲爱的啊,不要自己伸,宁可容让神的忿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在我,我必报应’。
20但是‘如果你的仇敌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这样作,你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21你不可被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这一段勉励的话是接前一段的,在思想的构造上也许不应该分的太清楚,因为都是讲到基督徒应有的生活表现,和与人来往应有的态度;但是因来往的对象显然不一样,所以这里分开来讨论。
第十二章十四节“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这节圣经在原文的版本见证上有些不同的意见,但是不论选那一个读法,都不会影响经文的基本意义。74这里的勉励和主耶稣在登山宝训所讲的很相似,不过用的字不同(路六27、28)。
保罗这里所说的逼迫当然不是指因犯罪而受的痛苦,而是指基督徒无缘无故而受的不合理的对待。75也就是为了这个原因,保罗的勉励是不容易接受的。在受到无理的对待时,我们不去报复,或者还可以行,但是心里仍然可能有不平或者不满的感觉。但这里的吩咐不单是忍受逼迫,不去报复,而是更进一步的为逼迫我们的人求福,这在人情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们属主的人不能再按着我们的本性,或凭看自己的感情行事。“祝福”可指为人求福,或赐福给人。人给人祝福是指求神赐福给一个人,如哥林多前书第四章十二节;希伯来书第七章一节等处的用法。神赐福给人则是指神 将祂的福气赐给人,如以弗所书第一章三节;希伯来书第六章十四节等处的用法。我们为逼迫我们的人祝福就是说我们为他们求福,这是基督徒应追求的爱心的表现。
“只要祝福,不可咒诅”“只要祝福”中的“只”字是加上去的,因为这里是两个思想的对比,不能作一件事,只能作另外一件事,所以译作“只要祝福,不可咒诅”,极其适合。
第十二章十五节“与喜乐的人要同喜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哀哭”这句话的文法构造和前面的话有点不同,前面用的动词是命令式,这里的两个动词,“要喜乐”与“要哀哭”,都是不定词当作命令式来用,这样接着用来表达一连串的命令是很正常的用法。76保罗吩咐我们应当向喜乐的人和哀哭的人表同情,但他所指我们应去向他们表同情的是甚么人呢?我们应当与基督徒中喜乐的人同喜乐,与哀哭的人同哀哭,还是应当与所有的人,特别是不信的人如此表同情呢?有许多作者认为保罗这里是讲基督徒彼此的关系,77另有些作者则认为这里是指一切的人,基督徒应该对所有的人有同情的心。按经文的关系来看,如果将第十五节和第十六节连到一起,则保罗好像是在讲基督徒和基督徒之间的关系;如果将第十五节与第十四节连到一起,则重点好像是多在基督徒与所有人的关系。但若按整个这段经文的目的是讲基督徒对一般人的态度,则这里所指的应该是基督徒对一般人应有的同情;特别若按前所提慕尔的解释,78在命令式的动词的后面用不定词表达命令有引申一连串命令的作用,这里就应该将第十五节和第十四节合起来看更为适合。基督徒不单要关心弟兄姊妹的情况,也要对所有人的喜乐与哀哭有同情的心。
第十二章十六节“要彼此同心”差不多同样的思想在保罗书信中出现过几次,如罗马书第十五章五节;哥林多后书第十三章十一节;腓立比书第二章二节,第四章二节,不过按具体的表达来看,这里的文法构造和别处的用法都不同。“同心”可以译作“思想同样的事”或“有同样的思想”。而这里的“思想”可能是指对具体事物的意见,或者对人或对事的感觉。赫治认为这是在表达“感觉”多过表达“意见”,79所以伯莱氏将这句话意译作“与人和协的相处”。80这里用的构造是“要向彼此同心”。81在中文的词句不能用此“向”字,但此字就表达出“意向”,或者说“要行动的心”,而不是指既有的态度。特别这里前后几节圣经都是指基督徒与世人应有的关系,这样解释很适合。
“不可心高气傲”这里指的不是不可以有雄心大志,而是不要自视过高,专思想高人的事。也就是说基督徒不论在甚么情形之下都不应骄傲。
“倒要俯就卑微的”“卑微的”一语可以解释作“人”或“事”,但前面的“心高气傲”的字面的意思是“思想高人的事”,而这句话是与前一句话相对的,所以应当译作“卑微的事”。“要思想卑微的事”,意思是说不要认为自己太尊贵,而不能去作那些卑微的事。这都应当是爱心的表现,基督徒有爱心就不应当把任何事看成太卑微,而不值得我去作。如果要把“卑微的”解释作“卑微的人”,那就是说基督徒不应当把任何人看作太卑微,而不可以有亲近的交通。
“不要自以为聪明”这句话也反映出罗马书第十一章廿五节的教训,和箴言第三章七节的教训。邓氏特别指出保罗这里用的是多数的动词,显出在思想中他可能是指一个团体说的,82一个团体对另外一个团体,犹太人对外邦人,基督徒对非基督徒,一个种族对另外一个种族,一个教会对另外一个教会等,我们不要自以为比别人强。
第十二章十七节“不要以恶报恶,要留意众人以为美的事”这里的教训基本上和主耶稣在登山宝训的教训一样(太五38-42)。在新约中写的较早的经文和较迟的经文都有同样性质的教训,如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十五节;彼得前书第三章九节;由此显出,可能在初期教会中这已是一个普遍被接纳的原则。基督徒为了自己的利害,不要以恶报恶。当然这不是讲政府执法的问题。下一章保罗要解释政府行事的标准。“要留意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意”一词的基本意思是“事前思想”,所以有“照顾”的意思。83吕振中本译作“筹谋”,和合本作“要留心去作”。84这里的含意有“要留心去行”的意思,不过字面的表达不那么明显。“美”字可以指外表的美,也可以表达实质的美;所以这里可以是指物质或道德的美。85“众人以为”的意思是“在众人面前”,不是说对众人都有好处,乃是众人都看为好。因为“好”字是指道德方面的美,那么它在这里的真意应该是指灵性力面,或者如克兰氏所说,符合福音标准的美。86基督徒所行的是众人都以为美的事,他的见证才能荣耀神。
第十二章十八节“若是能行,你们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若是能行”这里用的是简缩的句子。87不一定是常常能行,若可能就要行。“你们”一词原来是形容上面的句子的,在中文比较难通顺的表达,可以译作“在你们来说,若是可能”,88这里我们将“你们”一词放在下一句的开首,表示有主动的意思。若是能行,基督徒要主动的去与人和睦相处;基督徒不能主动的去引起纷争或者冲突,但是若不可能的时候,我们不能为求和平相处而去违背主的命令,或者作失掉见证的事。“众人”应该是所有的人,包括教会以外的人。非基督徒不一定会按圣经的标准行事,但他们也同意甚么是美好的事;我们若行美好的事,主动的去努力追求与人和睦,能够向他们作见证。大概是为此缘故保罗说,“作监督的要在外人面前有好名声”(提前三7)。
第十二章十九节“亲爱的啊,不要自己伸”“亲爱的”一词后面没有“弟兄”的字,但原文用的字是阳性的,所以加上“弟兄们”也不算错;但在当时希腊文的用法,“弟兄们”一词当然包括“姊妹们”。保罗给罗马弟兄姊妹的勉励是不容易行的;受压迫的时候不为自己伸冤是与人性相违反的,所以他用此表达亲爱的称呼。
“宁可容让神的忿怒”人若自己不去伸冤,神会去为人伸冤,向恶人发怒。忿怒一词的前面没有“神的”一语,但此字如果有形容词如歌罗西书第三章八节;以弗所书第四章卅一节等处的用法,就说明是指人的忿怒,但如果没有任何别的词连到一起,通常是指神的忿怒,如罗马书第五章九节的用法。89“容让”一词可以解释作“留地步”,或是“给机会”,如同以弗所书第四章廿七节和便徒行传第廿五章十六节。90人遇到不满意的事,便自己去报复,就是不给神机会去向恶人发怒。
“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在我,我必报应。’”这句话是伸充从申命记第卅二章卅五节上引用来的。神不准人自己伸冤的命令在旧约中早就讲过了,但却是常常被人违反的。克兰氏说我们应当容 许神的忿怒,因为我们知道神击打以后,还要医治(赛十九22),然后他引用加尔文的话说,我们容许神的忿怒,同时我们也要祷告,求神使那逼迫我们的人悔改,最终成为我们的朋友。91这是一个更崇高的目标,更难从心里实行;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思想与“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一语的原意好像不太配合,所以很难断定这是保罗的意思。
第十二章二十节“但是‘如果你的仇敌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除去开始的“但是”一语外,这节圣经是从箴言第廿五章廿一、廿二节引来的。保罗加上此词是要与甚么来对比呢?大概不可能是用来与第十九节上对比,因第十九、二十节都是讲要善待我们的仇敌;92所以最好是将它看作与第十九节的末一句相对。若有人逼迫或伤害我们,我们不要自己伸冤;我们只要将此事交给主,因为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虽然如此,但在我们的仇敌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仍然要尽力的去帮助他。如果仇敌有需要,我们明明有能力可以帮助他,却不帮助,任他去受苦;那么就算我们没有积极去报复,岂不是等于消极的去报复吗?
“因为这样作,你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这节圣经的意思不论在箴言第廿五章,或者在罗马书里,都同样的难解释。有的作者甚至直接的说,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已经失落了。93从初期教会直到近代,学者提出对这句话可能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首先,有人认为向仇敌行善为要加重他的罪名,如果他仍不悔改,最终要受更重的刑罚。94这样的解释与上下经文的精神都不符合。另一种看法是有人认为是反映埃及一种宗教仪式的影响,根据这种仪式,人若犯罪可以将烧着的炭放在盛着炭灰的盘子里,顶在头上来表示真正的悔改。95再一种解释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藉着基督徒的善行,加增我们仇敌羞耻的感觉,像火烧一样,催逼他悔改,如此我们可以得着一个仇敌,将他改变成我们的朋友。这基本上是加尔文的解释,也是近代许多学者所倾向的立场,96这应该是最合理的解释。
第十二章廿一节“你不可被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这节圣经中第二句话里的“恶”字是中性的字,显然是指恶的事物;但第一句话中的“恶”字可以是中性,也可以是阳性,可以指事物,也可以指人。但因为这两句话完整的相对,所以显然的也是指事物。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就自己去报复,我们就是被罪恶所胜;而且这恶可能是仇敌所行的恶,也可能是我们本身里面就有的恶,也可能两样都是,97不要让别人所行的恶所胜过,也不要让我们里面的恶所胜过。仇敌逼迫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去报复,反而用善行去待他,如此能将他改变过来使他悔改。当然这不保证我们的善行一定能感动仇敌悔改,很多主耶稣的仇敌都没有被主的善行所感动;但这样行我们不会被恶所胜过,不会使我们基督徒的生命降低至仇敌的不属灵的标准;而且这是圣经清楚的教训。
74 首先在第一个短句中有些版本没有“你们”一词。只是“逼迫的,你们要祝福”,如P46 A B D等。虽然这样读法的见证很强,但在意义上仍然是要祝福那些“逼迫你们的”,而不是漫无目的,求神祝福所有逼迫人的人。Cranfield, Dunn等皆认为“你们”的意思应该包含在这句话中;Fitzmyer则认为“逼迫的”是指所有逼迫人的人,而不是单指逼迫“你们”的人。但后者的解释不自然。保罗的勉励是要我们追求学习有爱心的生活,所以有人逼迫我们时,我们就祝福他们,而不是逼迫人的人本身有功劳,就应当得祝福,然后P也没有下面的“只要祝福”一语,这很显然是P46想要简洁,避免重复前面的,而删除了。
75 参看彼前三13ff. 四12ff.
76 BDF指出如此将infinitives当作imperatives来用,在古典希腊文,特别是Homer的作品中,是很普通的,§389, Moule更指出用infinitives跟在imperatives后面来用,好像更加有引申前面命令的意义,Idiom, p.126.
77 参看Cranfield, Rom. II, p.641, n.4所引用的作者。
78 Moule, Idiom.
79 C. Hodge, Rom., p.398.
80 Black, Rom., p.156.
81
82 Dunn, Rom. II. p.747.
83 BAGD, s.v.1.
84 英译本有相似的意见,RSV译作take thought for ; NIV作be careful to do .
85 BAGD. .
86 Cranfield. Rom. II. p.646.
87 比较可十四35的.
88 , Moule译作so far as you are concerned. Idiom. P.160.
89 参看该处的注释。
90 BAGD, , 2.c.
91 Cranfield. Rom., II. p.648.
92 大概是为此原因,有许多版本删去了,但保留此字的版本见证仍较强。参看Nestle Aland, Novum Testamentum Gracce, 27 Auflage, 1993.
93 Best. Rom., p.146.
94 参看Standahl, Hate, Non-Retaliation, and Love, HTR, 55(1962), 343-55.
95 Cranfield, Bruce等都提及此解释,且表示有可能是此意义。
96 如Murray, Cranfield, Dunn, Bruce等。
97 这是Cranfield引用Bengel的思想。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