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十七章

 

马太福音17113

这一段话记载我们的主改变形像的故事。我们当特别留意改变形像在我们的主以王的身分所作的事工上之地位。现今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王的改变形像对那三个被允许在场目睹的门徒,具有何种意义?接着自然而然的就要问,对其余听见这事的门徒又具何种意义?如果我们说,变像山上的荣耀,全收集在彼得所写的两封书信中,一点也不过分。正如他所写的,他在“圣山”上,听见声音,看见荣耀。当时他虽然不明白这事的意义,但在以后的年日中,他渐渐明白了它的价值。他从那奥秘的十字架和复活的事,回顾到变像山时,他称之为“圣山”。他在山上所得的两层印象,构成了彼得前书的内容。他将这两层印象描写为耶稣基督的降临和祂的权能,或者说得更准确些,是耶稣基督的同在和权能。

要回答登山变像,究竟对这些人具有何种意义,我们得先花一些时间,看当时的一些相关事件。

首先我们必须回头去看前一章的末一节,我们还未讨论过它,但它与现在要看的这件事有极密切的关系。祂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王这话是对那些十分畏惧十字架的人说的,而彼得则是他们中间的发言人。

关于这一段话的意义,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一班人相信,祂这话是指在这传扬福音的时代,人将活着看见祂所宣告的事得到证实,人将活着看见祂的国降临。这一种见解,自然有真理的成分在内。

另有一班人说,祂所说到的降临,是指在耶路撒冷遭毁灭的时候。这一种见地,同样必然也有它的真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那城受审判的时候祂是在场的,因为人类历史中发生的一切事件祂都在场,并且祂统管一切。但我们不能说,这就是祂降临在祂国中的日子。事实上祂在这之前,就已降临在祂的国中。

对这些话的意义,还有另一种解释。认为祂所说的降临是指紧接着所记载的在圣山上变像的事件,借着这事件揭露了已建立的国度之缩影。这种说法虽然也有道理,但我认为它不能道尽那些话的全部意义。祂说,“站在这里的”,祂并不是将那几个随祂登山的门徒从其余的门徒中分别出来,乃是将门徒从外人中分出来。从马可福音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祂是在对所召来的众人和祂的门徒说话(可834)。祂的门徒借着十字架和复活,看见祂降临在祂的国中,或者用马可的话来说,“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参看罗14)。等到五旬节的能力临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更得着了无人能争辩的最终证据。到我们的主升天的那一刻,开始了“祂爱子的国”。从那时候起,祂就执王权。如果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来看变像这一件事,对于祂的王权之启示。

让我们先对当时的情景稍加留意。耶稣带着三个代表到山上去,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他们看了不禁目眩。彼得说,“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四围的宁静等于使他受了斥责。从云彩里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然后全部景象随即消失。

现在请留意这些话,“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甚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乍看之下,祂的吩咐“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似乎和他们的问题毫不相关。但他们的问题,与祂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所说的应许有密切的关系,那时祂应许他们将看见祂的国。那问题说明当他们下山的时候,他们心中的不解。荣耀的奇景已消失。虽然现在祂是在他们的旁边,与上山去的时候一样,但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看见了人子在祂的国中的事实。然后他们又想起在他们的圣经中,明明说到在弥赛亚的国建立之前,必有一位先锋来临,于是他们回到老话题说,“文士为甚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倘若山上那使我们目眩的荣耀奇景,是在启示人子降临在祂的国中,那么以利亚怎么没有先来?留意祂的回答,“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接着祂又加上,“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这些话使他们明白,祂是指施浸约翰说的。祂如此宣告,施浸约翰的来到,已经应验了以利亚必须先来的应许,他们所看见的,乃是预表人子在祂国里的异象。因祂前面所说,“必看见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并不是指在山上他们要看见祂在祂的荣耀中,乃是指下山后将要发生的事。

现在让我们来思想:

1·在耶稣的使命中,变像这件事的地位;
2·变像所揭示的将降临的国度;末了,变像这件事对我们的信息。

要看变像这件事在王使命中的地位,首先当看变像在耶稣这个人的历史中的地位。在变像山上,基督属人的生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荣耀。这一点常常被许多人忽略。我们可以用三种情况,来描写耶稣为人的生活过程:纯洁,圣洁,完全的荣耀。耶稣是纯洁的。纯洁,是人类原始的本性,不单是未犯罪,而且是没有罪。若从耶稣的童年是无罪的这个角度来看,这世上没有一个小孩是无罪的。耶稣是圣洁的。耶稣的本性是绝对无罪的,但为着使祂的本性达到完全,祂必须面对试探。人若从未受过外力的诱惑,从未在善恶的选择之间择善弃恶,他的人性就不能完全。一个圣洁的人要远比一个无罪的人伟大。一个圣洁的人,不仅仅是一个本性中没有罪的人,而是一个能面对着罪说“不”的人。“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祂胜过仇敌一切的试探。

耶稣是完全的荣耀。当祂来到变像山上,祂的门徒所看见的,不是祂神性的荣耀,不是天上的荣光照耀在祂身上,乃是由祂的人性从无罪而圣洁,最后达到绝对的完美,所发射出来的荣光。祂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他们所看见的荣耀,是一个达到完全的人性所发出来的荣耀。在基督身上,我们看见神理想中的人,绝对的无罪、纯洁、圣洁,至终胜过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试探。到了一个时刻,祂的身体没有经过死而改变了,并预备好进入属灵的境界,带着祂那改变了的身体,进入神的国中。登山变像所证明的,不是祂的神性,乃是祂那绝对、基本、并得胜的人性。它是一个启示,说明如果我们信靠祂,祂要使我们的生命得到恢复,达到完全,但若不借着祂的死和祂的生命,我们就永远无法得到改变。这就是祂第二次再来的意义,祂要将我们卑贱的身体改变,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任何尚未认识基督作救主的人,就没有这样的盼望。这是登山变像,在与人子耶稣的关系上,所具有的意义。

现在请留意,耶稣这个人必须先达到完全,才能作一个完美的王。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王,祂的为人,祂的宣讲,现在我们就要看祂的受难。但若要看祂的受难,我们必须先看耶稣这个人所达到的完全境界。

在变像的事件中,祂的人性达到了完全的地步。但那完全并没有将祂带到宝座上。祂不能如此进入祂的国度。神的国并不在这种大能中降临。不久我们就要随着王下山,经过崎岖难行的道路,步向十字架。祂是神的儿子,从天上降临,成了肉身,在人的生命里祂赢得胜利。现在祂又再一次面向着人的道路走去。祂先前降世,是要有分于人的生命。如今祂由变像山走下来,却是为着承担人的死。祂在变像的荣光之中,和摩西与以利亚所谈论的,就是祂的离世,祂的死。不久祂就定意面向死亡而去,这是祂再次远离天。这位已经达到完全的人,要亲自分担人类死亡的奥秘,好使众人为了神的荣耀得以完全。

倘若这就是登山变像在耶稣的使命中所占的地位,那么让我们来察看,在那荣光之中,对门徒所揭示的有关即将要来的国度之程序。祂的国还没有降临,但将要来临,这些人看见了它的程序。在那夜里,他们从耀眼的荣光中,看见了这国度的样子。就在那一刻,在那山上,这国度的启示临到了他们。他们所看见的,证实了八天之前,祂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向他们所说的一切。

他们看见祂在那完美人性的荣耀里,又听见祂说到祂的离世和祂将要成就的事。他们在目眩神迷之际,就建议搭几个帐棚,好永远留住他们所看见的荣耀。于是有声音从天上下来,要他们听从祂的爱子。祂最后对他们所说的,是祂必须走向十字架。他们当时虽然不明白这话的意义,后来就明白了那位完全的人子,只有借着十字架的途径,才能带来祂的国度。

异象过去之后,“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他们心中虽然仍带着一些待解的疑团,但他们随着祂下山──祂在那里降卑自己,以至于死,并经过死而得以复活,复活后升天得着荣冕。这样他们就看见了“人子降临在祂的国里。”“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马太福音171427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看见那位完全的君王在祂的不完全的国度里的情形。祂正着手从事祂那大能的工作,只有祂才能透过这些工作得到祂的国。我们跟祂一起同行,就能看见祂所面对的各样艰难,并看见祂对付这些艰难的方法。

今日王已进入祂的国中,祂已被命定,并被膏为神的君王。祂的国尚未完全,但祂的王权却已建立。敌对的情势仍继续未衰,冲突和以前一样剧烈,甚至更复杂,祂对门徒的要求也未改变。他们只有借着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在使基督的国得以完全的使命上与祂同工。虽然如此,得胜的曙光已经显露,且正照耀在前行的路上。

这段话很自然的分成两部分。头一部分是从1421节止,记录王从山上下来以后,对祂所生活的那个世代的认识,那世代一直继续到现在。在这幅图画中,我们看见祂从山上下来,从那启示祂是将降临之王的荣光中下来。现在环绕着祂的,仍是那世代的事实和势力。从2227节,我们看见一幅以王和祂的门徒为中心的画面。我们看见王召聚祂的门徒到祂跟前,对他们谈到他们要去传道服事的那个世代。

让我们先看17节,那是我们的主对那世代的描写,“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这些话启示了我们的主对四周光景的感觉。那不是疾雷般的怒斥,乃是充满忧伤的悲叹。祂用“世代”这一个词,说明祂所指的,远比祂门徒的这个圈子要广。祂是指当日祂周围一切事务的光景。还不止如此,耶稣基督的这些话,虽然是在当日的环境下说的,但多少世纪以来,这话仍回响不绝,可以应用到永远。如果耶稣今日站在我们的城巿中,祂仍要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不信”,自然是指没有信心,一个鼓不起信心的世代。“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换一种方式,耶稣是在说,我在你们中间传道医病赐福,已经有三年之久,我也将神国的基本原则教导你们。你们还要等多久才肯信服呢?还要有多少证据,才能使你们相信呢?甚么样的证据,才足以激起你们的信心呢?

那世代还不单是“不信”,而且还“悖谬”;悖谬的意思,不单是背逆,而且还是弯曲乖谬。一个悖谬的世代,凡事都失了常轨,它在思想、感觉与行动上都背道而驰。这样的世代,无法有正确的思想,周密的感觉,正常的行动,它的每一件事都是谬误的。

主将“不信”“悖谬”联用,说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失去信心的世代,就会弯曲变形,失去常态。人若单单以看得见的事作为生活的依据,对事物就会产生不实的估计;他们的思想脱出常轨,感觉也离了正道,行动自然乖谬,简直就是一无是处的人。那就是基督对祂那一个时代的估价。祂所悲叹的是,“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你们需要甚么,才能相信,好使你们因着信,在思想、感觉、和行动上都能行正路?因此从我们的主对祂那世代的悲叹中,可以看出祂对人类光景的概念。

王从山上下到山脚时,是甚么使祂如此悲痛慨叹?

让我们来留意当时的一些事。我们首先看见一个人和他的儿子,这幅图画又是一个缩影,将那世代的全部事实显明出来。这人带着他的儿子来求耶稣,他说,“主阿,怜悯我的儿子,他害癫痫病很苦。”“我带他到你门徒那里,他们却不能医治他。”路加的记载补上了马太所省略的描写,就是当那人来到耶稣跟前时,他所用的特殊表达方法。他说,“……求你看顾我的儿子,因为他是我的独生子。”这个独生子的称谓,和其它场合用在耶稣身上的,是完全相同的一个词。

不久我们就看到了这两个人面对面的在一起。一个是父神的独生子,一个是这父亲的独生子。这个父亲的独生子被鬼所附,那时无人能使他脱离魔掌。那本是一个文明昌盛的世代,有各样的精粹、学问、宗教。在希伯来民族中,一切智慧和学识的精华都在发挥其功能,但是却无人能医治这人的儿子。最后他们将他带到耶稣的门徒那里,但他们同样无能为力。这正是那世代的写照。以王而论,祂已预备好要得祂的国,祂从山上下到谷中,就遇见了这个无助的孩子,和这个无助的父亲,这个无助的世代,以及这一班无助的门徒。就在那时,从祂的心中发出这沉痛的悲叹,“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

这幅图画所描写的,也正是今日的光景。其中的每一点,我们都能应用在现今的时代中。今日还是有人被恶鬼所附。现代的哲学,在解救被鬼附之人脱离魔掌这事上,也是束手无策。可叹的是,有时教会也像其它的哲学或宗教一样无能为力。在现今的世代中,许多基督徒也无法赶鬼。彷佛到了今天,主仍要说,“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你们还需要甚么,才能点燃你们活泼的信心?这信心乃是激励你们向上的原动力。

现在让我们留意王的行动。祂对那个父亲说,“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哦,耶稣的这句话具有何等的权威!祂对自己的能力具有何等的信心!那个孩子就越过了那世代中不称职的教师,和软弱摇动的门徒,被带到祂的跟前。片刻之间,祂就使他痊愈,将他交还他的父亲。

当祂行了这恩慈的事之后,门徒到主跟前来,问祂说,“我们为甚么不能赶出那鬼呢?”巴不得教会花一点时间,同样问主这个问题。主的回答也必和祂回答门徒的话一样,“是因你们的信心小。”如果这些人将这问题带到某某教会年会中讨论,也许会获致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们可能会将他们不能赶鬼的原因,诿之于环境的困难,认为四围充满了批评的气氛。或者他们要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远比他们曾处理过的要复杂而微妙。然而耶稣的回答是,“因你们的信心小。”也许这个不信从该撒利亚腓立比就开始了,那时他们面对着十字架的死亡之路,彼得代表其余的人发言,“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从那时候起,他们就怀着惧怕。他们和主之间也开始有了一点距离,他们开始有所保留,他们心中不知不觉萌生了对主的怀疑,他们已不如从前那样有把握了。他们原先以为,祂所用的方法,纯粹是教育性的,祂的方法只是一种策略。但是现在他们面对的,却是充满血迹和屈辱的十字架,他们满心起了疑惑。后来这班心怀惧怕,对主生疑的门徒,遇见了那被鬼附的孩子,他们因着信心小,不能将那鬼赶出去。他们对耶稣这神圣至尊的君王缺乏信心,结果是一旦面对这世界的需要和痛苦时,他们就瘫痪了,一筹莫展。我们也许会在思想中,想去除掉有关耶稣降生以及有关祂存在的一切超自然的奥秘,但这样作无可避免地会使我们丧失了对付被鬼附之人的能力。在思想中只要对基督有丝毫的贬抑,就会削弱我们的信心。如果我们畏惧祂,害怕在崎岖的道路上跟随祂,担心祂的估计和想法会出错,这样我们就会丧失应付被鬼附之人的能力。

这一段经文的后半部,是我们的主对门徒的教训。祂又重述他们所怀疑、惧怕的那件事。祂将他们带回到那个使他们的信心软弱摇动的地方。“他们还住在加利利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第三日祂要复活。门徒就大大的忧愁。”这一段平静的日子,教训门徒的日子持续了多久,我们无法知道。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祂在加利利停留了一些时候,教训门徒,强调十字架的必要和随着要来的复活。现在留意祂所留给他们的印象──“门徒就大大的忧愁。”他们的忧愁,证明了他们对祂缺乏同情。这样说似乎很奇怪,而且有些矛盾。我们总认为忧愁是同情的表现,因同情而忧愁。但在这件事上,他们的忧愁乃是因缺乏同情。门徒的心中始终不明白,要经过受苦才能得到胜利的理由。

离开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的这几个月中,耶稣不断地讲到十字架,而每一次讲到它的时候,祂一定同时宣告祂要复活。祂说到祂将被交在人手中,人要将祂杀害,第三日祂要从死里复活,而“门徒就大大的忧愁。”他们是因为祂要从死里复活而忧愁?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惟一足以说明他们忧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于十字架的思想感到惶惑混乱,以至全然没有听见接下去有关复活的宣告;要不然就是他们也像马大那样解释复活的事。当祂对马大说,“你兄弟必然复活”时,她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也许这些人也是如此,他们以为祂说的第三日要复活,只是比喻性的说法。这些人无法透过十字架来看复活。经过了祂在山下所行的那个赶鬼的神迹之后,他们的情形依然未变,他们仍然不信。

有一个很奇特且美丽的故事,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么?”那种责问的口气,说明了那是一种要找毛病的质问,问话的人以为抓到了耶稣的把柄。彼得对他们的回答是,“纳!”等到他们进了屋子,耶稣知道外面所发生的一切,不待他开口,就先问了一个问题。要知道那半块钱的丁税,不是向罗马纳的税,乃是修殿税,不分贫富都得缴。那是赎罪钱。在神的制度里,它原有适当的地位与意义。但因人的遗传,它逐渐变成了当权者向人们征收的年税。这些人来问彼得,你们的夫子是否纳丁税?他答说,是。基督问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这一次彼得答对了,“是向外人。”于是耶稣说,“既是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祂向彼得指出,这半块钱,是百姓向君王所纳的税。你已说过,我是永生神的儿子,而现在你又说,我也纳这半块钱的丁税,可见你在承认我是神儿子的时候,并不真了解这个事实的尊贵和荣耀。倘若你真了解你所承认的那些话,并且明白变像山的启示,你就得承认,无人能要求我纳丁税。当纳税的是你们,因为你们是外人,是属民,是王统辖的臣民,而我则是儿子。

“但恐怕触犯(原文作“绊倒”)他们。”由于这些人不明白,为了避免绊倒他们,你和我就一同付这税银。“你且往海边去钓鱼。”这是新约圣经中,惟一提到“钓鱼”之处。不必用网,只要钓一条鱼即够。他照着去行,得了一块钱。不是半块钱,因为耶稣和彼得一起付税。“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在此我们看见王为着不使人绊跌,甘愿屈居顺服的地位。祂和彼得站在相同的地位上。“彼得,你必须付税,我就和你一起付税。你必须顺服,我就和你一起顺服。在每日的生活中我与你同在,正如我在荣耀的山上,彰显我王权的时候一样,当你面临这世代的需要时,我也与你同在。”

我们的主似乎在带领彼得和其余的门徒,重回到他们所欠缺的信心上。由于缺乏信心,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就留在山下,无法应付所面临的难处。

这故事对我们的应用,头一方面非常简单。当日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其价值都不单单限于当时。我们必须看见,当日主站在那世代中,今日祂也站立在我们的世代中。祂今日仍叹息说,“这又不信又悖谬世代阿!”今日祂仍吩咐说,“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但我们若已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祂;若我们对祂的信心已不如往昔,已不是当有的样子,我们就不能将人带到祂那里。如果我们将祂和世人并列,和列国的教师、人间的首领同等看待,那么我们将那被鬼附的孩子,带到祂面前,就像带到佛像,或孔夫子或穆罕默德的跟前一样。祂当成为我们最大的奥秘,是“全然可爱”,是永活的那位,是全部新约所描绘,却又无限量超越的那位。因为约翰说得最对,他说,“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惟独当我们的心充满了这样的异象,对祂的这种信念,成了我们信心的坚固盘石时,我们才有盼望,奉祂的名将鬼赶出去。在心中遭遇极多困扰的时候,如果我们有基督,我们就能仰望注视着祂的脸,对祂说,“主阿,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