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十五章

 

马太福音15120

我们现在要研读的这段经文,所看到的仍是对王的反对。马太16章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认耶稣为基督的事,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章以前,我们看到对王的反对越来越直接,越尖锐、也越有系统。

很明确的,那些法利赛人和文士是耶路撒冷差来的代表。他们用严厉的质难向耶稣挑衅。从他们所发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的意图是要陷祂于争执的圈套。头十一节告诉我们,这班人来到主前的经过,以及主如何应付他们。接着的九节记载了门徒与耶稣的谈话,所谈的是关于祂对法利赛人所说的话,和对待他们的方式。

2节是法利赛人所提出的问题。到这一段的结束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主所讲论的,还是同样的问题,只是对象是祂的门徒。

当时耶稣的名声已远播,祂的影响力也扩及平民,就是那些没有官职的百姓。各种各样的人,都被基督所吸引,其中有法利赛人和税吏,有官长和百姓,有财主和穷人,有学识渊博的人,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大家都跟随着要听祂。耶稣基督吸引人的力量,不在于某些偶发的,只能吸引少数人的事件,而是在于祂基本的人性,因为祂的基本人性可以回答人生的每一个问题,虽然祂的出生,身分,和教育并无突出之处。所以,尽管当时反对祂的势力不断增长,但祂的吸引力同时也不断提高。虽然祂的言词越来越严厉,但人们还是从四面八方来到祂那里。

从耶路撒冷差来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终于来到,他们带来一个确定的难题。他们所批评的,从表面上看并不明显,他们问说,“你的门徒为甚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在这问题的背后,是他们的虔诚和耶稣基督的启示之间,那种本质上的差异。他们似乎这样对祂说,我们非常想知道你的立场,以及你教训中的含义,因此我们带来一个例证,说明了你的门徒和我们之间的差异。我们不妨谈谈,看看你和我们之间是否有折衷的余地?他们并没有在开始时,立即表露他们那种强烈反对祂门徒的态度,也没有一口咬定门徒作错了。他们只是提出一个问题──你的门徒为何吃饭的时候不洗手?

要明白基督的回答,首先当知道,这里的洗手是宗教上的礼仪,完全与清洁卫生无关。他们所反对的是,终日与基督为伍的门徒,竟然忽略了他们法利赛人认为最重要的礼仪。当日希伯来人的宗教生活,全都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种琐碎礼仪所束缚,这些礼仪只是根据人的解释,在神启示的律法之外,又加上长老们的遗传。这个饭前洗手的问题就是一项遗传,说当人夜晚睡觉的时候,恶鬼希勃塔(Shibta)就坐在人的手上,人若不洗手就摸食物,那鬼就坐到食物上,使食物变得有害。今日我们听见这种说法,不免失笑,但它正是当时某些拉比的教训。谭尼斯(Taanith)拉比又从这项迷信中,演绎出一种教训,说,“在以色列境内居住的任何人,吃若饭前洗手,又早晚背诵圣言和佩带的经文,这人可以安心,他必得着永远的生命。”

希伯来人的虔诚,渐渐堕落到只拘守这类外表的礼仪。现在这些教导外在礼仪的人,来问耶稣基督说,你的门徒怎可忽视吃饭前洗手的礼仪,如此怎能有永远的生命呢?因此在他们所发的那个问题背后,是指控祂的门徒破坏了古人的遗传。我们还能从其它拉比的教训中找到左证。有一位拉比曾说,“长老的话要比众先知的话份量重。”另有一位说,“律法和先知的话,有一些重要,有一些则不然。但一切遗传都十分重要。”因此当日作为神的律法之官方解释者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置长老的遗传于律法之上,甚至任令遗传淹没了律法。他们如此高举遗传,结果削弱了神的律法与众先知的信息之价值。他们无异认为希伯来人的圣经已不足应付需要,必须加上人的解释,而所加的解释,往往与原意相背,因此他们要加上遗传。他们指控耶稣基督的门徒所违反的,正是他们的遗传之一。

我们的主分两方面回答这些人。祂先是直接回答法利赛人,然后祂召众人来,严厉地警告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

祂如此回答法利赛人,“你们为甚么因着你们的遗传,也犯神的诫命呢?”(中文缺“也”字)当留意其中的“也”字,它含有极大的力量。基督在祂的回答中,未否认门徒违反遗传。祂不但未加否认,反而为他们的行为辩护。倘若祂试图解释说他们并未违反遗传,那样,遗传或者还有存在的价值。但祂没有那样作,却以这一段教训来反对遗传。

祂问那些法利赛人,“你们为甚么因着你们的遗传,也犯神的诫命呢?”从这个以问作答的回应中,我们看见法利赛人的虔诚和耶稣的启示,两者间的基本区别。祂指责他们因着遗传,犯了神的诫命。祂的反问中指出,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不是人的遗传,而是神的诫命。

那些法利赛人举出了门徒违反古人遗传的一个实例,祂则举出法利赛人因着遗传违反了神诫命的一个实例。祂对他们说,你们的遗传里有一项是,一个人若声称他已将他所拥有的东西供献给神,他就可以逃避一切责任,甚至不必供养他的父母。

王以这一个强烈对比,指出遗传如何违背了神要人孝敬父母的诫命;人只要提出那个堂皇的借口,就可以豁免一切孝敬父母的责任。这说明遗传教训人:你可以一方面违背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一方面仍作一个虔诚、敬拜、持守崇高原则的人。我们的主回答他们时,先没有论及他们所提的那个例证,却向他们提出另一个例证,指出遗传如何妨碍了人与神的关系。

接着祂引用一段他们古代先知的话,应用在他们身上,指出他们失败的原因。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随后祂转向众人,叫众人到祂跟前来,并继续责备法利赛人。从祂对众人所说的话,可以看出祂谴责外表上的敬虔,祂所重视的是人内心与神的关系。

现在祂开始回答他们所举出的例证。祂说,进到人身体里面的东西,不会污秽人,只有从人里面,就是从人生命深处所发出来的,才污秽人。这些话听在众人的耳中,必会引起一番震撼,祂自己的门徒,也必因这锐利的话而战兢。对法利赛人而言,这些话必大大激怒他们。当吃甚么,甚么不可吃;当穿甚么,甚么不可穿;当作甚么,甚么不可作,这些琐碎的小事却在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教训中,成了极重要的事。为着改正这个错误,王向他们宣告说,那能污秽人的,并不是人在他的肉体生命中所接触的东西。

耶稣不是说,人的身体和灵性无关。我们切切不可断章取义,只根据一节圣经,就产生一项虚伪的信息;如果那样,我们也犯了神的诫命,和那些法利赛人没有两样。在我们的灵,心思和身体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关于这一点,在新旧两约中均有清楚的教训。一个人若只持守有关身体的条规,以为如此就是虔诚,他是完全曲解了虔诚的实意。为此王对众人宣称,入口的不能污秽人,惟独从人的心──心思、情感、意志出来的,才能污秽人。因此一个人在吃饭前洗手,并且像法利赛人一样,遵行各样洗濯之礼,若从长老遗传的观点来看,他完全符合礼仪上的洁净,但他的内心仍可能是一个十十足足的污水池,充满了各种罪孽,好像一条泛滥的溪流,不只玷污了自己,也能玷污他的家人、朋友、全城和全国。这是王对一切只拘守外表仪式的虔诚所发的抗议。祂强调一个事实,只有里面的洁净才能使生命得以洁净,因为里面的洁净可以影响外在的一切。

耶稣讲完这教训之后,门徒到祂跟前来,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关切。他们对祂说,“法利赛人听见这话,不服,你知道么?”这句话很能表达人本性的一面,甚至到今日也还是一样。门徒彷佛对主说,这些人是耶路撒冷派来的,是长老们的代表,他们学识丰富,具真知灼见,你的话触犯了他们,你知道吗?他们的话里可能含有一丝责备的意味。请留意耶稣的回答,也许我们可以称它为不假颜色的回答。祂回答的话里,对错误没有丝毫的怜悯,也不管这错误是谁教导的。对那些因持遗传而违背神诫命的人,祂也丝毫不加怜悯。我们的主说,“凡栽种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必要拔出来。”祂所指的不是那些人,祂是指那些人所代表的信仰系统。门徒告诉祂,法利赛人对祂的话不服,祂这样回答,等于说,祂攻击的不是那些法利赛人。祂从不对人施以人身攻击,伤害人。这遗传的虔诚并非神所栽种的,因此祂指明了神对待这种虔诚的方法。祂对门徒说,凡不是出于神所栽种的,必要拔出来。祂说,“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这话说明了祂所作的。祂未曾作人身攻击,祂所对付的,不是他们这些人,而是他们的教训和信仰的系统。祂是真理,祂来乃为改正错误。祂是神自己所栽培的生命、真光、真葡萄树。祂来到世上,是要铲除一切寄生在敬虔思想上的菌类,因为他们正侵蚀人的生命,将人毁坏。彼得来问祂那比喻的意义,这说明了他们对耶稣的激烈语气深感诧异。祂回答时,重复了祂先前所说那些有关甚么是真污秽的话。

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经文对我们自己的教训。最紧要的一点,在对付法利赛人和文士之遗传的时候,基督将神圣的虔诚与属人的虔诚之间那持久的冲突启示了出来。属人的虔诚只局限于外在的事物,无法触摸到内在的生命。而神圣的虔诚却从内在的生命开始,从而支配外在的一切。这是一个永恒的差异。全本新约都在显示这一点,尤其是书信中的教训,特别强调这一点。以被称为“基督徒自由宪章”的加拉太书为例,它全然否定了人可以靠遵守属肉体的条例,而达到属灵的洁净这个观念;它坚持要达到属灵的洁净,必须要有属灵的关系。这种属人的虔诚和神圣的虔诚之间的区别,一直都可以看得见。在各种外邦的异教中,虔诚和德性是分开的。这是衡量虔诚最重要的试金石。我们的虔诚是否本诸内心,是否成为我们内在生命与神相交的桥梁?是否形成一股力量,催促我们在清晨登上守望塔,以捕捉祂行经之处所发出的荣光?是否能在我们犯了罪之后,催促我们带着羞愧和痛苦,回到祂的脚前?这是真正的虔诚。如果耶稣带着祂生命中的一切美德和祂的爱,在我们的心中管理保守,我们就必谨慎我们的言语,在吃喝上也不至无度。但那污秽人的,是从人心里发出来,并非从外面进入的。这是一项历久不变的试验。基督对遗传的看法,也必须是我们的看法。凡是违反神诫命的遗传,都当摒弃毁坏。一切不是神所栽种的物,都当加以拔除。

直到今日,我们仍广泛地受到遗传的捆绑。在我们的基督徒生活中,我们在耶稣基督的简单纯一之外,又为自己添了许多出于遗传的东西。人作遣传的奴隶是极自然的事,除非他立意避免。在韦尔斯的某些地方,人们在将他们亲人的遗体下葬之前,必须以法兰绒缠裹遗体。这是因为以前某一个王朝,曾颁布这样的法律,旨在繁荣当地的法兰绒工业。当时如此行还有它的理由,但后来形成一种传统,以为不如此就是违背传统,而且是对死者不敬。捆绑你我的遗传是些甚么呢?我们是否受一个遗传束缚,认为在早晨读圣经是件好事?倘若你只为守这传统而读经,那你不如脱离那传统。我们若屈从,作它的奴隶,纵然有些遗传有理性的根据,它仍然是墙垣,会将我们阻隔在神之外。例如有些人只是遵行传统,参与公众敬拜,以致于公众敬拜中的那种热心、力量,已无法感动他们。他们反受了传统的害。对于有些人,传统的教会关系只是像一座建筑物顶端的避雷针。它的功用只是消减雷电的袭击,使建筑不受害而已。我们的王渴望将人从一切的束缚中带出来,以进入和神的活泼关系中。一切能使我们和神之间隔绝的事物,不管它以前具有如何虔诚、圣洁的作用,我们也当将它摒弃。连恪守圣餐也能变成一种传统,将人摒除在与耶稣基督的交通之外。那被我们看为神圣,虔诚的敬拜,礼仪,很可能变成一道将我们隔绝在与神的交通之外的墙。我们所恭敬护守的惯例,很可能成为一种传统,使我们与神隔绝。

我们和神之间,必须具有属乎个人的,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关系。因此愿我们谨慎防范任何声称在神的诫命之外,必须加上其它遗传才能使生活敬虔这一类的教派。人所加上的任何解释,至终就成为遗传。一切出于人的诠释,一旦被高举到缺它不可的地位时,它就会成为祸害。解经有它的地位,诠释有它的价值,教训也有它的益处;然而无论是解经,或诠释,或教训,都不可被看成是最主要的,惟有神的诫命才是最主要的。但愿我们不因我们的诠释、解经、和传统,而违反了神的诫命。让我们保守我们的心,使我们首先在与神的关系上站稳。在真实的虔诚中,人的灵与神那如烈焰的灵之间,是容不下任何其它事物的。无论位于这中间的是祭司、圣物、礼仪、或典章,全都应该铲除。

“没有间隔,主,没有间隔!”该是每一个真敬拜者所发的呼求,当这呼求得蒙垂听的时候,所产生的虔诚就能影响一切外在的事物。让我们对一切外在的事物心存畏惧,免得它们带领我们离开了属灵的敬拜。愿我们谨慎培养属灵的敬拜,不容任何事物夺去了它的地位,好让属灵的敬拜影响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细节。

马太福音152139

要了解这段经文和王实行祂主张的过程之间的关系,关键是21节,“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类似的话,在这卷福音书中,至少已出现过三次;现在我们又读到祂的隐退。但这一次提到了决裂,标明了祂隐退之前,和隐退之后所发生的事,有极显著的不同。也许我们可以综合起来说,祂离开那些拘泥遗传的人,转到那班位于神的约之外的忠信之人中间。祂原先在自己的百姓中间传道,我们曾看见他们的信心日渐增加,有许多人到祂跟前来,从祂那里得着帮助、医治和祝福。

但是另一面,反对祂的声势,也越来越明确而强烈,并且在法利赛人和文士奉派来质问祂时,反对的声势已经达到顶点,他们举出实例来质疑。现在祂转背离开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观念,祂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如此明确地与祂自己的百姓决裂,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接着的故事,描绘了祂在外邦人中的传道服事。那个迦南妇人,那些在低加波利聚集的众人,祂所喂养的那些群众,按着肉身的关系说,都不是希伯来人。祂已跨越国界,超过了地域的界限,首先遇见的就是一个外邦的妇人。祂就将祂国度的权能,运用在外邦人的身上,他们本着一个很单纯的原则与祂发生活泼的关系,往下我们会看见这一个原则。最后,我们看见从祂的心中,流出温柔的怜恤,祂使以色列之外的饥饿群众得饱。不久之前,祂曾使以色列境内的百姓得饱。这是我们将要思想的这一段经文的要点。

首先,让我们再仔细的察看,在地域、人、和情况上的对比。以王来说,祂到推罗,西顿去,原有特定的目的和原因。祂必然深深感觉到以色列的盲瞎,以及神自己百姓的黑暗,因此祂心中必然怀着更广的目的来作这一次的推罗、西顿之行。

推罗和西顿这一个长久被神咒诅的地域,是这故事的背景。不久之前,当祂警告以色列境内的诸城──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时,曾以推罗、西顿作例证。祂说倘若推罗和西顿能得着和这三个城市一样的亮光,他们必早已披麻蒙灰地悔改了。祂和那位叙利非尼基族的妇人谈过话之后,就离开了那城附近的地区,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马可清楚的告诉我们,祂是来到了低加波利,因此很显然的,祂仍是在外邦的地区,在外邦人的中间。

现在让我们留心看祂周围的那些新的人物。先是那个迦南妇人,我们都知道,她是被神弃绝的迦南族的后裔,由于迦南人在耶和华面前罪恶深重,神就将他们赶逐出去,因为神的爱是为纯洁的百姓预备的,好叫他们在绵延的后代中能成就祂的旨意。马可告诉我们,她是叙利非尼基族的妇人,是希利尼人。希利尼并不是指她的国籍,乃是指她的宗教。她是闪族的后裔,是属于约外之民族,但在宗教上说,她是希利尼人,马可用“希利尼”这字的意思,就是指异教徒。有人认为她是第一个归顺基督的异教徒。毫无疑问的,她原先是亚斯他录女神的崇拜者,那是一种迦南地的怪异宗教,它一方面既虚妄堕落,但另一方面却又追求崇高与美丽。那时有一班人,崇尚更高的理想,也行走在微弱的光中。可能这妇人已达到敬拜亚斯他录女神所需的最虔诚的地步。但现在她却背弃崇拜自然的女神,因为它无法满足她最深的需要。

这些新的人物,也是外国人,讲的语言是希伯来人所不懂的。在这章末了的部分,37节说,“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1420说,“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16910“篮”“筐”在希腊文中是不同的两个字。耶稣提到两次神迹时说,“你们还不明白么,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那是指头一次行在希伯来人中的神迹──“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么?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吃”──那是指第二次,是行在约外之民中的神迹──“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么?”祂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说到装零碎的器皿。提到第一次神迹时祂所用的字,和第一次的记载相符;提到第二次神迹时所用的,也与第二次的实情相符。在此可以看出,圣经中用字的严谨与慎重。

倘若我们从不同的福音书细加核对,就会发现,四本福音书对头一次使人得饱的神迹,所用的“篮子”都是同一个字。只有两卷福音书记载了第二次神迹,它们同样用了另一个“筐子”。其间的分别在,翻成篮子的那个字,是专指希伯来人旅行时,携带食物用的小容器。翻成筐子的那个字,是指一种容积较大,用手编织的容器,外邦的商人在旅行时使用它们。我们可以准确地分辨个中的差异,那就是篮子是犹太人所用的容器,而筐子则是外邦人所用的容器。这样的探讨,加强了我们的一个观点──那得饱的四千人,不是本国人,他们是以色列国民之外的外邦人。这里我们看见了王停下来招呼那被咒诅之族的后裔,我们看见祂医治在低加波利的外邦人,又见祂使四千个约外之民得着喂养。

现在我们要留意耶稣所进入的新的情况。祂因自己百姓的官长不信祂、批评祂,而转背离开他们。祂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相信的气氛中,因此祂就大大称许他们。祂曾警告祂的百姓要防备法利赛人,就是他们那时代的宗教首领。但对一个约外之民,一个拜亚斯他录假神的妇人,祂却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

不独那妇人显出信心,那到祂跟前来的众人也显出信心。我们看见祂从那城回来,到了低加波利,上了山,众人就向着祂拥来。那是何等动人的一幅画面!群众争先恐后,摩肩接踵地向祂蜂拥而来,他们带来了瘸子、瞎子、哑吧、和有残疾的人。这里用的动词,在希腊文中有急忙奔来的意思。他们急急忙忙的将一切有残疾的带到祂的脚前,祂也立刻医治了他们。福音书中对这些神迹的记载异常简略而奇妙。一连串的神迹只用短短的一句话,“祂就治好了他们”,包括进去了。是甚么促使这些人将有病的带到祂跟前?信心。不是理论上认定的信心,不是像法利赛人那种念诵信条式的信心,乃是一种相信耶稣这个人,相信祂的能力的信心。我们愿意存着极恭敬的心说,低加波利的那一天,对耶稣而言是一个大日子。祂找到了一个妇人,对祂说,“你的信心是大的。”祂在拜偶像的人中,找到了一大群人,当光照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立刻响应亮光;带着他们的病者来到祂那里得医治。

末了请留意,给四千人吃饱并不是祂对信心的响应,那只是格外的怜恤。我们不要过分注重这事的神奇性,而忽略了简单的事实。祂知道他们若饿着回去,势必会在路上困乏,因此祂就使他们吃饱。这一位王,面对着饥饿的男女老幼,虽然他们不是与神立约的百姓,祂仍然怜悯他们,施恩惠于他们。

这一切教导我们一个伟大的真理,那就是天国的各种福分,是为那些存着单纯信心的人预备的。再留意看那个妇人,她有着宗教的背景,现在她遭遇了难处。在此之前,也许她很满足于她的宗教。等到黑暗的日子来到,她的女儿被鬼所附,她向她的女神亚斯他录哀号呼求,却得不着回应。因此当这个妇人来到耶稣基督面前的时候,我们看见她的宗教背景正摇摇欲坠,因为它不能够帮助她。她跟前面对的是极深的痛苦。留意看她如何来到主前,如何运用她的信心。她首先必须胜过偏见,因为外邦人和犹太人之间,彼此都有极深的偏见。但这个妇人被需要所催逼,只好前来寻求主。

她并未因主的一言不发而气馁。我们不明白基督为何以这样奇特的态度对待这妇人。在马可福音中,有如下的记载,“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祂进到那家的目的是为了休息。这个妇人是怎么到祂跟前去的呢?马可说,祂“却隐藏不住。”为何隐藏不住呢?因为有这妇人在外面。她的需要催促祂,使祂无暇歇息。外面既有人在难处痛苦之中,祂就不能隐藏起来休息。祂一从房子里出来,她就向祂提出请求。她先称呼祂为大卫的子孙,对此祂一言不答。后来门徒来求祂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倘若没有基督的回答,说明门徒的意思是求主照着她所要的应允她,好打发她走,我们就很可能误解了门徒。他们不是残忍的,他们不是要主拒绝她的要求,吩咐她离开。基督的回答是,“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是祂未照着她所求的给她的原因。她却继续不断的求,这时她已放弃了希伯来人特有的称呼──“大卫的子孙”,而用简短的一句话,“主阿,帮助我!”喊出了她一切的需要。于是主转向她,回答她。祂所说的话,乍听之下似乎比祂先前的沉默不言还要残忍。“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这里又有一个字,必须细加察看。关于“狗”有两个不同的字,在含义上完全迥异。我们知道希伯来人十分憎恨那些在乡野逡巡,性情凶残,常常盗食家畜,似狼非狼的野犬。然而犹太家庭中也豢养了狗,是那种体型娇小的狗,可以作孩童的玩伴。基督口中所说的狗,是属于后面的那一种。也许当耶稣对她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的时候,祂的声音中揉和着怜惜和温柔。

明白了这个区别,现在让我们来揣摩那妇人的回答──“主阿,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请留意主人这个字是多数的。她彷佛这样说;不错,我是位于神的约之外;他们这些立约的百姓是主人,他们居主人的地位已经好几百年了。你说你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儿女的玩伴吃,一点也不错;但是小狗常常有碎渣儿吃的呀。无怪耶稣看着她,对她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她冲破了层层偏见的障碍,又未因耶稣的缄默气馁。主说她是约外之民,也未使她止步不前。她的不屈不挠,使她终于得着所要的。这是主在选民之外所遇见的。那妇人的恳求是本乎信心。当她喊祂“大卫的子孙”时,那是信心的盼望。后来她呼喊,“主呀,帮助我”,那是信心的恳求。当她说,“主阿,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时,正如古时一个清教徒的解经家所说的,那是信心的机智,也就是信心的策略。

现在我们且暂时转过来看众人。我们能看出完全相同的原则──天国的福分是给那些有信心之人的。他们将各种有残疾的人带到耶稣那里,显明他们有出于信心的勇气,很可能这是那妇人得偿夙愿所带来的后果,因为信心是会繁衍的,别人可能因着我们的信心而相信。但愿我们对基督的信心能彰显在我们所获致的胜利上。在广阔的世界中,没有一件事能像信心那样对人具有如此繁衍迅速的影响力。我们看见群众带着那么多有病残缺的人,攀登山径,奔耶稣而来,这具有甚么意义呢?它说明了借着一个妇人得胜的信心而使邻近地区的人,都对耶稣产生了信心。祂对此如何反应呢?祂就应允了他们一切的要求。哦,何等荣耀的王!祂难与那些整天注意洗净双手的耶路撒冷人相处,但祂与那些被罪所困,而愿凭着信心向祂倾吐的人来往却毫无难处。祂对那班传统的,拘守礼仪的人可以说束手无策。只有那些被各样负担所困的人,凭着信心将他们的需要向王交托时,他们才能感觉从祂身上有医治的能力流到他们的生命之中。对这些相信的人,祂没有丝毫的困难。

当这些人得着这些福分时,“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按肉身说,他们不是以色列人,他们是外邦人,是低加波利的居民。他们原来是被定罪的外邦人,如今他们却归荣耀给以色列的神。这是甚么缘故呢?因为以色列的耶稣,这位出于犹大支派的王,已经成就了神向着万民的旨意。建立以色列国的神,曾对以色列国的先祖说,“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在神的祝福之下,人子耶稣在立约的关系中成了祝福。神生命的江河借着祂涌流出来,不单是流到祂所居住的犹太境内,并且流到推罗、西顿,流到低加波利,流到那个迦南的妇人,流到那许多原在诸约上无分的众人。因此神对以色列国的理想,借着这一位君王实现了,使得外邦人借着信,在灵里也成了以色列民。

最后我们注意到这一章后半部所表现的信心的能力。也许当时祂的门徒也在场,他们可以看到祂行了一些祂在自己百姓中,因着他们的传统和拘守礼仪而没有行的事,他们也看见了在外邦人中,信心如何畅通无阻地作工。祂领门徒到那儿去,向他们显示了信心的效力和拘守礼仪的无益两者之间的对比。

事实上祂对待那妇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祂的每一个举动,都投下一些光亮。先是祂从屋里出来,祂不发一言。祂不会忘记,是她在外面呼求,祂才从屋里出来的。这使得她的信心更趋坚固。接着是祂对她的呼求保持缄默,要记得缄默并不是拒绝,我们都知道默许是应允的方式之一。因此祂虽然一言不答,其中仍有一线希望。当祂回答门徒的时候,她听见祂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话就含有希望的暗示。她可能会想,祂至终或许会作点甚么;祂既是来寻找迷失的羊,我虽不属同圈的羊,祂总不致于弃我不顾。于是她呼求说,“主阿,帮助我。”这呼求是因着听见祂说“迷失的羊”而发出的一线希望。当祂转向她时,语气中并无严厉的意味,这在前面曾提起。除了对法利赛人之外,基督从未以严辞对待到祂面前来的人。祂是在循序引领这妇人,逐步增加她的信心。祂知道她有信心,但祂要她的信心发挥力量。祂很可以在一开始,就对那妇人说“你的信心是大的”,但祂愿意引领她经过信心的洗炼,便她的信心发出光耀,照亮在人前。耶稣使信心的能力得以发挥成长,正是这个故事的特殊价值所在。

最后,让我们留意王给四千人吃饱,纯粹是出于祂的怜悯。这件事并非是对他们信心的响应。众人并未向祂求食物。门徒似乎也不信众人向祂存有这样的意图。门徒曾看见祂在犹太使众人得饱,但那是对立约之民行的,实行的地点是很恰当的。然而祂的心中有怜悯和大能,纵然这些外邦人从未认识属灵的生命,祂仍喂养他们,免得他们在路上困乏。

让我们借着默想王与蒙福者之间的关系,来吸取蒙福的法则。他们都有坚持到底的信,且是顺服法则的信,顺应祂所说的每一句话。“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我们这些作为耶稣基督的使者和工人者,要在那预料不到的地方,寻找有信心的人。让我们不因人都说推罗、西顿没有好人,而置两城于不顾。倘若我们跨越自定的强界,就会发现各处都有新鲜活泼的信心,足以令我们惊异。──《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