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亚书第二章
B1 异象三:耶路撒冷有神的保护(二1~13;希伯来经文二5~17)
1~5 不仅耶路撒冷的仇敌会失去力量,而且圣城还有神迹式超然的火墙作保护。第二和第三个异象综合起来,让人没有畏缩的理由。神正在以最合乎祂子民需要的方式工作,又保证必定护卫他们。
1. 这个异象直接关乎耶路撒冷,而不是论列国,不过先知仍然在城外,他看见一人手拿准绳。一章16节先知曾经传讲,准绳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问题是:当从哪里开始?倘若圣城毫无防敌之力,重建圣殿是否安全?有些人心存此疑问,或许会倡议先建城墙。因此,那少年人可能代表当日谨慎派的犹太人;也有可能他是想要与波斯对抗。
2. 他的目的是要量出圣城的边界。从撒玛利亚的敌意看来(拉四1~5),小心谨慎的确必要,而从常识判断,巩固城墙应当是合乎神的旨意。
3. 然而测量者所持合乎常情的理由,却不合乎神的旨意。另一位天使(希伯来文 mal~ak)向为撒迦利亚解释的天使传报了这个信息。
4. 这位报信的天使任务很明显:跑去告诉那少年人。称那人是少年人,因为他还没有学到神的方法不可以用人的理性来测度。人的推理、寻求安全,都没有错,但是这一回他们的计算太狭小了。耶路撒冷将如同无城墙的乡村,凡愿意的都能进来(结三十八11),不再有分隔的墙与国界的障碍,它的人口也将漫无限制。撒迦利亚不排除外人,反而将神的城向众多的人民牲口开展;它绝不会过度拥挤(参:赛二2;亚八20、22)。
八十年之后,到了尼希米时期,人口众多的盼望仍未实现,他们必须用抽签的方式强迫人搬进城(尼十一1、2;参七4)。尼希米的城墙比大卫之城包括的范围更大127,也许是估计未来人口将增加,但范围广而人口不多,就显得更空。到了耶稣的时代,这预言已近乎实现,每到节期,世界各处的朝圣者便蜂拥而至128。更重要的是,教会已遍及全世界;即使如此,我们还需要“勉强人进来”(路十四23),因为仍有空间。
5. 虽然这座城很吸引人,但在没有城墙保护之下,要住进去实在需要胆量,因此这里应许: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围的火城。我是强调语,动词也具强调意味,一般的希伯来文只用“是”来表达,这里却用未来式。查锐认为,此处有意暗指出埃及记三14,因此将它译为“而我,我将成为她的我是,这是耶和华说的”129。再说,火与荣耀都让人想起出埃及(出十三22,十四20,四十34)。撒迦利亚所得到的信息,乃是保证出埃及时所立的约仍然有效。以西结曾看见耶和华的荣耀回到圣殿(四十三2~5),撒迦利亚则见到祂的荣耀延及全城,后来(二12)又遍布全地(参:亚十四20、21)。
第二与第三个异象保证了耶路撒冷的安全。神既会对付可能的仇敌,也会保护祂的子民,与祂从前在出埃及时的作为相同,也基于同一个约。确立这点之后,接下来是一段神谕,将这些异象实际应用在先知当代人身上。
6~13. 从英译本看不出本章余下的部分都是诗体,只有摩法特(Moffatt)和 JB 译本以诗体翻译。不但风格改变,发言者与对象也有所不同。此处说话的不再是天使,而是撒迦利亚;首先向在巴比伦被掳之人说,再向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说;而且没有异象的痕迹。
这诗可分为两个相等的段落:6~9节与10~13节130。赞成这种分法的理由主要有三: (1) 这两部分的结构相似:先为命令式的前言,接下来则是一句以“因为”开头的子句(6、10节);在神的话之后,先知评述道“你们便知道……”(9、11节;参四9,六15)。 (2) 两段中都有神的话和先知的话。 (3) 从理念来看,这两段可互补。前者论到仇敌的倾覆,与第二个异象相关;后者宣告耶和华在锡安掌权,与第三个异象相关。简言之,先知乃在加强说明这两个异象的意义。
6. 哦!哦!这个感叹词在许多地方译为“祸哉”,但在这里和在以赛亚书五十五1则带出具同情、怜悯意味的劝勉131。这段话是向留在被掳之地的犹太人所说,鼓吹他们从北方之地逃回,回来加入重建耶路撒冷的阵营。他们的逃脱,不是因有政治压迫,而是惟恐寄居之地的经济条件太舒适,让他们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参 NEB:离开,离开)。“北方之地”,耶利米曾用这词指入侵之国的来向(耶六22,十22),以及被掳之人应当离开而归回的所在(耶三18,十六15,二十三8,三十一8);在此则与四风和“巴比伦的女子”(7节)平行。以赛亚书四十三5、6和四十九12也说,他们将从四面八方回来。“北方”只是象征的说法。这个呼召是要被掳之人归回,不论他们置身何处。因为(ki)我从前分散你们。犹太人被掳后分散在各处,除了巴比伦,还有许多国家。亚述在掳掠以色列时,将百姓分散在歌散河流域──尼尼微以西二百哩,以至三百哩以东的玛代一带地区(王下十七6);尼布甲尼撒掳人至巴比伦时,不少人逃到摩押、亚扪和以东(耶四十11、12),而耶利米与一些人则下到埃及(耶四十三7)。
7. RSV 参照一些译本,译为逃到锡安;如果这个译法正确,其意思即为:列国眼前似乎十分安全,但却快要受到审判,因此留在那里的犹太人必会遭同样的命运;所以先知的命令相当急迫。查锐认为,逃脱的急迫性,以及神应许掳掠压迫他们的人(9节),使人联想到出埃及132。然而,希伯来文只是“哦!锡安”,称呼那些被掳之人为锡安;以赛亚书五十一16,五十二2也相同;因此 JB 译为锡安,兴起!巴比伦的女儿一词指“住在”巴比伦城或国中的“居民”(参“锡安的女儿”,10节;九9;但参九9的脚注{\LinkToBook:TopicID=156,Name= B 王的來到(九9、10)})。在被掳之后的时期,因巴比伦乃是使耶路撒冷陷落、加痛苦于犹大的祸首,所以这个名字成为所有被掳之地的代号,它所代表的地域不限于地理上的巴比伦。
8. 本节是全卷最难的经节之一。在显出祂的荣耀之后差遣我,至少有两个难题。第一为“之后”(~ahar)一字的意义与用法,第二为“荣耀”(kabod)一字的重要性。RSV 将“之后”作为连接词,意思可解为“在耶和华于祂的荣耀中差遣我之后”。先知可能是指他蒙召向列国传信息之时,所见到的荣耀异象133。然而这个字多半被视为前置词,在荣耀之后(RV)。例如,米其尔的翻译为“在荣耀(异象)之后,祂差遣我”134。倘若这是原文,先知乃是说:在见到异象之后,这个神谕临到他;不过这种说法相当暧昧。有人辩称,~ahar 也有“以,同在”(with)之意135。在传道书十二2,这样解很容易明白:“在云彩同雨回来……之前”(参:出十一5,“与磨子同在的婢女”,和合本:“在磨子后的婢女”;诗七十三24,“祢将以荣耀接纳我”,和合本:“必接我到荣耀里”)。查锐相信,这里是用此意;他又采用 kabod 的另一个意思“沉重”,因此翻译为“祂以坚持差遣我”136。在以上的各种解释中,最后一种意思最佳,令人信服。
撒迦利亚向列国的使命,使我们对他的呼召有进一步的了解。虽然他主要是奉差遣到以色列人当中,但他的信息也与列国有关联。有些人认为,这则神谕原先是在主前五三八年对被掳之人讲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全卷最早的一段话137。
在引用神的信息之前,先知提到申命记三十二10的比方(“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这又是借用出埃及的事。虽然在敌军抢掠耶路撒冷时,耶和华似乎漠不关心,但先知相信,这些事件都不能抹杀神的爱。撒迦利亚回顾了一段以约为中心的经文(申三十二),其中预见必有管教临到,因此他提出一个解释:他们的受苦是在神允许之下临到,为达成祂爱的旨意。这个主题便带出以下主要的肯定宣告。
9. 看哪(直译“因为,看哪”),先知们用这个字引介所要强调的话(参:赛三1,六十五17;耶一15,二十五29;亚二10,三8、9;弥四1)。耶和华用抡手的动作就能推翻列国现有的状况(赛十一15,十九16)。曾经是奴隶的犹太人,必可从压迫者抢夺掠物;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撒迦利亚强调这是耶和华的作为,而不是人的成就。犹太人理当归回,预备面对这件事。在“服事他们……(和合本:的掳物)”之后,应当插入引号,以表明现在是先知发言。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预言的应验可证实传信息者的真实性。先知的话不一定是指当代人怀疑他或拒绝他,而是反映出他的把握,自己的话必然实现。这一次他没有说“差遣我到你那里去”(参12节,四9,六15),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针对列国的。
10. 欢乐歌唱。第二段诗的开头是命令句,正如第一段一样(6、7节)。赞美诗中惟独此处将两个命令连在一起;其他颂扬神拯救的诗歌只说:“歌唱”、“欢呼”、“扬声欢呼”(赛十二6,四十四23,五十四1;耶三十一7)。耶和华在锡安作王,常成为欢呼的背景(诗八十四2,九十六,九十八,一三二;赛五十二7~10),但西番雅书三14、15则讲得更清楚。因此,论到耶和华在锡安作王的庆典,经文中多次提到欢乐(参九9)。锡安的女子是指耶路撒冷城(二4、5,八3),但也包括四围的居民(番三14),转喻而言,可指远超耶路撒冷住民的一大群人,正如下一节所示。因为,看哪,我来。正如第6、8节,“因为”(ki)引进了一段重要的启示。要住在你中间,动词“住在”〔sakan;“耶和华的荣光”(shekinah)一字源于此〕让人忆起会幕的建造(miskan),“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出二十五8)。圣殿的建造也基于同一理由(王上六13);而当以西结瞻望新圣殿时,他看见耶和华的荣光(结四十三2、4),祂接受圣殿为祂立定宝座之处(7节),直到永远(9节)。会幕与圣殿是那位将他们领出埃及、信实守约之神同在的表记(出二十九43~46)。新圣殿既在盖造中,这个应许就包括了约的延续,以及耶和华在锡安作王;这是何等大的鼓励。
11. 耶和华回到耶路撒冷祂的宝座,是一个记号,表明列国都将前来承认祂是至高的神,正如诗篇经常提到的事(如:四十七9,九十六1,九十七1,九十八4)。先知对列国的使命(8节),并不限于第9节所宣布的惩罚,也包括神长远的旨意,要将他们纳入祂的国度,造成伟大的宇宙运动,而中心便是圣殿。他们归附耶和华,诚意接受祂的条件,不再理会他们自己神祇的告白。他们将作我的子民,这是立约的用语,耶利米在展望未来,人人将持守约之律法的那一日时,常用这个说法(耶三十一33,三十二38)。神的子民必须像祂,列国成为祂的子民也要如此(参:赛五十六6~8,六十3、21)。这些国家必须在道德和宗教上都合乎规定;而耶和华要住在中间的重复声明,就证实了这一点。
12. 6~9节的肯定段落之后,先知插入“你们便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了”;同样,这里亦然,只是这回他加上“到你那里去”。耶和华必收回犹大作祂……的分。当然,犹大与耶路撒冷的人民是祂的产业,这不是指地理范畴(出三十四9;申三十二9);他们与耶和华的关系建立在约之上。圣地一词旧约仅在此处出现,它是诗人“圣山”(诗二6,十五1,四十八2,九十九9;参:亚八3)的延伸。神的殿所在之地便称为“圣”,然而这种圣洁超越圣殿,甚至超越圣城,而临及全地(一17;参十四20、21,那里提到俗物成圣,因为拿来事奉神)。也必再拣选耶路撒冷,因为未来所有具决定性的宗教事件都将在这里发生:圣殿将是神莅临之地(10节),由这个中心将宣告新约,将列国都含括在内(11节)。
13. 凡有血气的,都当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先知揭示了两件大事:耶和华将使列国的荣华变为无有,又要在耶路撒冷出现。既然如此,“凡有血气的”(希伯来文 basar,强调人类的软弱)都应当震惊敬畏,并静默无声(参:哈二20;番一7)。祂兴起,好像人从睡眠中醒起(亚四1),所有潜力都准备发挥。先知或许想到了诗篇四十四23:“主啊,求祢睡醒,为何尽睡呢?求祢兴起,不要永远丢弃我们!”和以赛亚书五十一9:“耶和华的膀臂啊,兴起,兴起,以能力为衣穿上。”对这些呼求的回答已近在眼前。从祂的圣所出来了是指天上的圣所,耶和华从那里出发,前往耶路撒冷。虽然有些地方这个词是指圣殿(诗二十六8,七十六2),但这里是将耶和华在天上永远的居所与祂要前往之地作一个对比138。
这段抒情诗首先谈到被掳之人归回,与圣殿的峻工,进而逾越这些事件,保证列国将经验神的能力,承认祂的主权,在耶路撒冷与祂立定新约。全地的人都当期待神来到,住在他们中间。
127 尼希米的耶路撒冷之范围,有三种理论,见 IDB, Ⅱ, p. 854,“耶路撒冷”一文的说明。可确定的是,尼希米的耶路撒冷城墙没有建在耶布斯的墙上。见 K. M. Kenyon, 'Excavations in Jerusalem', BA, XXVII, 2, 1964, p. 45.
128 J. Jeremias,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SCM Press, 1969), pp. 58~84.
129 Chary, p. 67.
130 RSV 将6~12节列为一段,第13节独立。注释家们曾主张,这一节是后加的,来自仪文的使用。NEB 分为三段:6、7节,8~12节,13节。F. Horst, HAT,分为两段:6~9节,10~12节;视13节为后来加入的(225、226页)。A. Petitjean 对这几节结构的理论,作了详尽的整理,89~94页。
131 BDB, p. 222, 223.
132 Chary, p. 69.
133 A. Petitjean,采纳这个意义,他引用希伯来圣经的利未记十四43;约伯记四十二7;耶利米书四十1,四十一16;这几处都以 ~ahar 为连接词。
134 ICC, 142页。T. C. Vriezen, 'Two Old Cruces' in Oudtest. Stadie/n(Leyden, 1948), 80~91页,主张荣耀之后为文士的笔记,指出以下将随第5节的“荣耀”之后来到;但他自己承认,这种对经文秩序如此变动的说明,并无先例可循。见 Petitjean, 113、114页。
135 R. Y. B. Scott, 'Secondary Meaning of ~ahar', JTS, 50, 1949, pp. 178, 179; M. Dahood, Biblica, 44, 1963, pp. 292, 293.
136 Chary, p. 70.
137 见 G. A. Smith, EB, pp. 259, 260.
138 为这缘故,K. Elliger 声称(ATD, p. 119)这是用于圣殿的仪文教训之说,不能成立。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