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廿三篇
第二十三篇 牧人与良友
这篇简洁的诗,极富深度又极有力。它讲说的平安,不是逃避;它描绘的满足,不是自满;对于深沉的黑暗与迫在眉睫的攻击,诗人都已能面对;而最高潮之处透露出一种爱,只羡慕归向主自己,不再爱慕任何地上的事物。
{\Section:TopicID=228}大牧者(二十三1~4)
1. 就像许多诗篇一样,耶和华在这里为头一个字,占了强调的位置,而我的表达出一种誓约关系,因此作者胆敢将耶和华(是)……与那不相称的我必……连在一起。本诗以下的每一件事,都发源于此。大卫用牧者一字,是截至目前为止,诗篇中所出现含义最丰富、关系最亲密的一个比喻,相较之下,“王”或“拯救者”就嫌疏远,“盘石”、“盾牌”就嫌不够亲切;牧者经常与羊群生活在一起,也是羊的一切:为它们的引导者、医生和保护人。
2. 首先提及的是青草地与“可安歇的水边”(参,民十33所提,约柜为以色列人寻找“安歇的地方”),因为由此可以看出,牧者与雇工人不同,他会替群羊考虑、观察。如果他不这么做,就不称职,好像为人父亲的,若不学习从一家之主的角度来思想、感觉,就配不上这个角色。倘若神不是有意要与祂的子民亲密相连,祂就不会照顾这群羊,或这个家了。
3. 读过第2节温柔的话语之后,我们才能明白,本节与下一节中神坚定而信实的带领,真正的意义为何。衪使我的灵魂苏醒,这句话的解释不止一种。它可以指迷路的羊被领回,如以赛亚书四十九5,或诗篇六十1,那里用的动词相同,为不及物动词,其意思常是指“悔改”或“被改变”(如:何十四1、2;珥二12)从诗篇十九7所谈到的主题(律法)与平行的动词(使……有智慧)看来,此处是指这类灵性的更新,而不仅是令人感到清新。另一方面,我的灵魂通常是指“我的生命”或“我自己”;而“苏醒”常指身体或心理方面,如:以赛亚书五十八12;这动词的另一部分用在箴言二十五13,耶利米哀歌一11、16、19等处,也有此意。在本诗的情境中,这两方面显然互相影响,羊被找回或得复苏的图画,表达出一个属神的人,在灵里倔强或苦恼之时,得着了深刻的更新。
义路也有同样的意思;对羊而言,这只不过是指“正确的路”,但对人所形成的羊,却有进一步道德方面的含义(参,箴十一5),他们的道路或会带来羞耻,或可荣耀牧者的美名。以西结书三十六22~32将为(衪)自己的名这一词组的意义,作了更深的发挥,但又加上一项结论,为了高举神自己的名,祂会使我们成为新人,以致我们的道路便是祂的道路。
4. 死荫的幽谷,或山涧,也像青草地一样,属于神的“义路”……这个事实令处于艰难考验中的人,不致灰心丧志。祂的同在更克服了这光景中最坏的状况,就是“惧怕”。希伯来文 salmawet 182一字,直接的翻译为死的荫影,在旧约中共出现将近二十次,RSV 保持此译法是正确的。这个字的用法中,“死”可以视为一种最高的强调语法,如 NEB 对本节的翻译──“如死般的幽暗”,RSV 在其他地方也将此字译为“深沉的黑暗”。若将此处如此翻译(参 RSV 的脚注,“最黝暗的山谷”),则本节所指的范围就比较广,不仅是指人生的大限而言。但是,虽然此字在旧约大部分的出处,都指幽暗的情况,仍有几处主要是指死亡,本节(按我的看法)就是其中之一。约伯记三十八17, salmawet 的门,在同一节中可看出,是与“死亡的门”同义;耶利米书二6用这个字形容沙漠的危险,那地乃是死亡之地,而不是特别黑暗之地;此外,七十士译本在其他几处也常用“死荫”来翻译这字。马太福音四16,在“地”与“死荫”之间加插“与”字(“地与死荫”,和合本作“死荫之地”),使“死”不仅为“荫影”的强调语而已;在撒迦利亚的祷告词中,它则在“黑暗”之后,又刻划出另一高潮(路一79)。
在这危机关头,祢就取代了较遥远的“祂”,是面对面的称呼;因为这时牧者不再走在前面引路,而是在身旁护卫。在需要的时候,最美的事莫过于有人相陪伴;何况祂是有备而来。杖(带在腰间的短棒)和竿(帮助走路用的,也可赶羊)是牧者的武器与装备:前者为了防御(参撒上十七35),后者为了控制……因为管束就是安全。暂且不谈这个比喻,从实际而言,惟有主能带人经过死亡,其他的领路人都会转身放弃,旅客只得孤身独行。
{\Section:TopicID=229}朋友(二十三5、6)
5. 牧者的比喻已经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一更亲密的比喻(有些人想要维持第一个比喻,这样一来就绕了一个大圈,先将人描绘成羊,再将这些羊描绘成人──因有筵席、杯、殿;但下此种工夫,并无益处)。
像第4节的勉强渡过危机,是一回事;但在危机中得胜,则又是另一回事。这里的每一项细节,都在弹奏得胜之歌,从摆设丰富的筵席183(预备,和合:摆设,见五3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8,Name= 晨間守望(五1~3)}),到节庆用的油(参一○四15;路七46)和满溢的杯,无一不然。这幅图画描述出面对压力时冷静的把握,为旧约中可与罗马书八31~39,或哥林多后书十二9、10相提并论的经文;在各种患难中,这些经文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慰藉。不过,既然圣经中除了那位便哈达和伯沙撒王之外,并没有任何轻敌的记载,这里更可能是在预期一场庆功宴,敌人将成为俘虏;或是指联盟之筵,被击败的敌人不得已而成座上宾。
6. 但是前景不只是一场盛宴而已。在旧约世界中,在某人的席上吃喝,就意味彼此互效忠诚,甚至可能是立约的最后象征。出埃及记二十四8~12便是如此,以色列的长者“观看神,……又吃又喝”;主最后的晚餐亦然,因耶稣宣布:“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林前十一25)。
因此,成为神的上宾,不只是普通相识的人,当天请来作客,而是受邀来与祂同住。这里所描绘的进展,似乎意味着朝圣之旅,终点站为耶和华的殿;但这也是回家的旅途,因为不仅利未人会以耶和华的殿为他们真正的家(如:诗四十二、八十四篇),大卫,这位情感丰富的人,在内心与思想中,更是视殿如家:参二十七4,六十五4。
慈爱是立约的用词(参,十七7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201,Name= 因慈愛而求(十七6~9)})。与恩惠184联用,这字意味一个人从家人或好友身上可以得到的稳固情谊与支持。在神身上,这些特性不仅坚实可靠,而且旺盛有力,因为随着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跟在后面而已,乃是追赶,好像神的审判追赶恶人一样(八十三15)。
永远(在本节中)的直译是“如日之长”,这字本身并不形容永恒。但是既然神因着约,对人的承诺便无止息之日,我们的主也曾如此指出(太二十二32),基督徒对这里用词的了解,并不违背其义。“无论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182 许多现代学者将子音重新加元音,读为假设语 salmut ,这就不会指死亡。但是古译本不支持这种猜测。
183 将这字改为“矛”,需要假定有一个子音是重复的,这种创新的看法没有必要〔E. Power, Bib. 9(1928) 434~442页;有 J. Morgenstern 支持,JBL (1946)15~17页;W. F. Albright 亦赞同,同前书,420页〕。Morgenstern 也将杯解为一种水槽,以继续维持牧人与羊的比喻(Albright 不同意)。(这资料由 A. R. Millard 提供。)
184 参 A. R. Millard,“因祂是美善的”,TB 17(1966),pp.115~117. ──《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