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以斯拉记第九章

 

圣洁中的污点(九14

(一)

如果以斯拉的归回,充满了舒畅愉快,那么瞬息间就烟消云散。第九及十章告诉我们,自所罗巴伯的日子起,罪已经爬进这立约的社体,也告诉我们以斯拉的震惊和百姓的悔改。第九章是全书的中心,因为在这里,把 神的子民应当怎样,和 神子民实际的情况,给予清楚的对比。它也提出了这子民的潜质和实在的身分,例如,‘圣洁的种类’,令人联想到以赛亚的应许,以色列虽然因为罪,受到各种的刑罚,但是仍必存留(赛六13),因为她是 神的子民(参照出十九6)。这观念是与‘余民’的观念有关(815节),在以赛亚书里也很突出(十2023),主要意味着百姓再一次恢复与 神立约的和谐关系。

此处措词,含有反讽,向圣洁的子民召唤,罪是绝对不相称的。以赛亚书里的大宣告,声称以色列的罪孽问题已经解决了(在赛四十2及拉九7同样用‘罪孽awon这个字)。第二节所云,正是那些拒绝承认 神及约的罪,导致扫罗的死(代上十13)。

因此,以斯拉所面对的,并非枝节的小问题,乃是破坏了所立的约。到底他们所犯的,只是与外邦人通婚,或是还有其他的罪,我们不知道。不过他们所犯的,已经足以失去 神子民的地位。禁止离婚,在古代条文,是件紧要关头的事(出卅四1116;申七3),为着继续保存一种纯粹的民族。现在有些归回本土的以色列人,却和远古以来,与他们为仇的人结婚(参阅申七1)。以斯拉觉得‘震惊’(3节)。在今日国际间互相通婚,已属司空见惯,以斯拉似乎有些过分。但是事实上,那个时代 神的子民要组成国家的模式,在逻辑上保持种族的纯粹,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教会,表明 神同在的生活是可能的。

因此基本的问题,是宗教的纯洁。旧约的作者知道得很清楚,和其他的百姓混杂,不可避免的要带来宗教的混杂(申七4)。对基督徒来说,回归的以色列人一系列虚伪的基本委身术语,与委身基督背道而驰。有时候,教会想把基督教信仰和现代流行的哲学,攀上婚姻关系,把福音降低为行为规例,失去了生命的道。在这种情况下,犹如以斯拉记里的以色列,‘首领’或教会领袖,常为先导(2节)。与此或稍有不同,有的人对于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对话,发生兴趣,主张基督教必须保持其信仰,不然会遭受损害。譬如与印度教的关系,如采取完全容忍的态度,寻求中庸之道,或尝试建立一个第三者tertium quid)。实际上已变成印度教徒,不再是基督徒了。从个人的层面,凡是追求的目的和事业,不与热心爱主和祂子民的圣洁有关的,都是不可恕的。

(二)

这样,以斯拉撕裂衣服,惊惧忧闷,和禁食(34)。这种属灵的情景,在我们看来,有些特别。不过在旧约里的人物,不容易把内心的信念和情感,与外面的表现分开。撕裂衣服,拔了胡须,还有禁食,证明以斯拉的情感,受到极大的骚动。情景有些特别,他表现的属灵的影响力,依然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没有失去,我们也不会认为已经过时,轻易把它们搁置一边。这是一个把 神的事当作自己事的人,看见了这种情况,所引起的创痛。今天好多人表面胸襟广阔,态度容忍,但是在事实上,对于促进天国的事业,却毫不关心。我们可以从以斯拉极其敬虔的态度,学到很多功课。

如果我们说无罪……(九515

以斯拉的惊恐失望,驱使他去祷告。在这里有一点很是重要,他没因发怒而采取行动。(相对来说尼希米采取较直接的方法;尼十三15。)他把这件事,交给 神。他的祷告含有四个重要的特点。

(甲)团结一致。以斯拉没有因为百姓的景况,把自己和他们分开。他祷告的用词是‘我们的罪孽……我们的罪恶’(6节)。他视自己不单与当时社体中的罪有分,并且和列祖长久的背叛有分(7节),这也是先知们所发出的声音(参照结二十章;耶二章)。虽然他完全拒绝百姓的罪,他和他们亲属密切的关系,不能把他们置之不顾。他负起担任中间人物的角色,正如在旧约里,其他地方所见到的一样。摩西祈求 神,在他的日子里,不要灭绝以色列,求祂记念祂向先祖所说的话(出卅二914)。在以西结的日子里,耶和华要寻找一个人,他要‘在我面前为这国站在破口防堵,使我不灭绝这国’(结廿二30)。使徒保罗愿意‘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为着他骨肉之亲──犹太人(罗九3)。以斯拉的祷告,不只是深挚真诚的代祷的典范,虽然的确如此,也是说明立约社体间强有力的结合力量。圣经里代祷的范例,都是根据 神子民间合一的感觉,因此代祷人的愿望是整体的良善公义,因为至终不能分辨他自己的利益和为他代祷的人的利益。

(乙)认罪。以斯拉没有隐瞒现在或已过去的失败(671012151112所引用的一段话,附带的说,乃是从先知与及申命记里整理出来的。)过去的责罚是他们罪有应得(7节)。人不能带甚么到 神面前,只有他们的罪恶(15节)。祷文中,认罪占了大部分,表明以斯拉没有把罪轻易放过,就全神贯注在其他的事上。使徒约翰也洞悉这种试探,他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约壹一8)。这种心照不宣的理由是‘ 神不需要我们告诉他。’这种理由是错误的。述说罪并非传达消息──好像向无所不知的 神报告一切事;陈述罪乃是一种灵性的活动,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处境有醒觉,愿意跪在 神面前,真心认罪忏悔。

(丙)准备着改变。认识过去的罪,没有甚么价值,除非决心将来不再如此。以斯拉在这里撒了种子,在十章十三、十四节采取行动。他概括的说:‘这一切是我们所做的,看这是我们现在的遭遇;我们以后不再让这些事发生,因为 神的子民,任意不服从祂,必然贫穷,或有更坏的遭遇。’果然有‘好的意愿’不一定产生多大的成就,但那些藉着 神的灵而活着的人,随手就得到帮助(罗八117,特别是911)。

(丁)相信 神的慈爱怜悯。以斯拉知道这社体需要改变,同时他相信 神是慈爱怜悯的。祂的怜悯反映在现在归回的以色列民,从波斯手中,得到自主,这是本书到目前为止主要的主题。在以斯拉记及尼希米记中归回的人,并没有在顺服或不顺服的情况中翻来覆去。(如此,我们这两本书在这方面与历代志不同,它们大都包含着这样的历史。)这两本书里的情况,很少变化。在以斯拉记里, 神的怜悯是复杂的。我们已经提过好几次,我们的作者并没有自大的胜利主义。我们在这里很接近回归者与 神站在一起的中心思想。他没有叙述回归者经历到顺服和不顺服不同方面的影响,他把两者放在一起讲。归回的人从波斯获得释放。但是以斯拉仍然说‘我们是奴仆’(9节)。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意义或许是,他们虽然获得释放,他们仍然很少政治权力,他们仍处于附庸的地位。不过以斯拉或许有更进一层的意义,以为奴仆的观念受到回归的人罪的影响。这并非把以斯拉的话灵性化。这是因为与外邦人通婚,对犹太人,一定会受到周围其他民族及他们的宗教不良的影响。

以斯拉觉得周围都是因罪成为奴仆的景象。这是他所以在八至九节中,小心翼翼讲述 神的怜悯的原因:‘暂且施恩’(表明回归的人的地位摇摇欲坠);‘安稳如钉子’(帐幕的钉子是不保持永久的,迁移时即将拔起);‘在受辖制之中稍微复兴’(8节;参照9节‘复兴’,并非全面的);‘在犹大和耶路撒冷有墙垣’(这墙垣是以农村为背景,如葡萄园周围的墙垣,也即篱笆,参阅赛五5,因此与以后尼希米所造的有分别;这是隐喻的说法,一如赛五5所云,并没有长久性的)。

这些有关 神怜悯的话,决不表示 神准备施与的怜悯会缩减。从犹太社体之所以存在,就可以清楚知道。这祷文要传给我们的信息是(假定以斯拉同时代的人也听着), 神的慈爱怜悯切不可视为理所当然。它是要激起顺服的心。当认识 神怜悯的子民,或是教会(在基督十架里的),有积极的反应、单纯的心愿,去行真理, 神的怜悯更丰富。无疑的,我们的 神的旨意是要恩待我们。──《每日研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