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11、看守的牧人

 

  马太福音十八122,十九2330,二十一1822

约翰福音第十七章记载主以大祭司身分的祷告,其中特别提到使徒:“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从这段启示他的保卫的话里,我们可以瞥见主是如何古今一样不断地医治人的灵。他不是个雇工。看到有狼来偷羊的时候,他不但不逃走,反倒走在小群(他这样称他的一些使徒)前面去对付敌人。他知道牧人要被击打,羊群要分散;但他却始终不停地日夜流泪警告他们。他知道撒但想要得着他们,好筛他们像筛麦子一样,所以他特别为彼得祷告。他知道彼得的脾气会使他一时否认主,但他的爱心却是毫无疑问的。他也预知了他心里的痛苦。

我们必须记住,主对待他的使徒,不只是针对着他们全体,也是针对着他们个人;不是抽象的,乃是具体的。他了解他们各人的特性,按着各人的需要给予特别的纠正或教导。所以根据福音书作者所记载的,他的话语常常是针对他所注意到的特别性格而作不同的鼓励或抑制。那圈子里内的人各有强烈的个性,在他们预备好应付前面的特殊工作,成为新耶路撒冷的基石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训练。

犹大和彼得两个人似乎最使他关心。一个是因为他性情极其诡谲、阴险,另一个是因为他热烈、易于冲动的气质,常常使他自己陷于极端的处境而需要人替他解脱。一下子他对主说“离开我”;等一下他又放弃了一切而跟随他。他曾得到大大的称赞说,“你是有福的”;他又曾被称为“撒但”。他刚刚说了“你永不可洗我的脚”但接着又说“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在仅仅一小时之内,他肯为他所热爱的主争战,却又不承认他。像这样的一个人,必须彻底地接受训练直到性格稳定了,能以领导教会去与世界争战,这就是作他朋友的主所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他从未怀疑过他爱心的真诚,但他的情感却不时受到冲动易怒的困扰。

一、犹大的情况。我们不必用很多的时间来看主对犹大的关心和警告,但他说过的话有许多必然是在暗示这个来自加略、原本大有希望的青年正在转变。他悲伤地看到贪爱金钱的念头正在侵蚀着他的心灵,他有很多的话必然是想到他而说的。“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太十36)。“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太十9)。“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十二15)。“他(财主)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的望”(路十六23)。“那仆人的主人要来,重重的处治他,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路十二46)。“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六24)。这些话对于我们大家都适用,但对于犹大却有特别的意义;或者——按人的说法——这些话就是因他那惊人的堕落而特别发出的。

同样,我们也可以查出主在世上事奉最后几个月期间,针对彼得个人的情形而说的话。

二、彼得的情况。有几件特殊的事,是他必须特别被提醒,必须被鼓励的。

(一)、关于争论谁为大。圣经在这件事上虽然没有特别提到彼得,但我们可以推想他必然是不时发生的激烈辩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尤其是在主授予钥匙、提及他名字的重要意义,以及让他与其它二人看到那值得记忆的变像光景之后为然。这种推论,从马可由彼得口述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那里说,当主从黑门山回到迦百农的时候,在“屋里”——当然这是彼得的家——问他们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他们起先不作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然后他坐下,把他们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于是他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又把这个孩子抱起来,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雅各和约翰二人想要得特权,叫他们的母亲求耶稣准他们在国度里分坐在他左右两边的时候,这个究竟谁为大的争斗又再度发生。主被卖的前夕,又发生了同样的事,以致想得周到的主人,虽然预备好了洗脚盆和手巾,他们中间,也没有一个愿意自动出来替别人洗脚。

大概是这种要居首位的野心,使彼得夸口说,虽然别人在患难临到时会失败弃绝主,他却总是可靠的:“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他所说的每个字都是出于真心。我们刚刚用了“野心”一词;但在他猛勇的断言中,仍含有温和可爱的成分。至少他的话里有深切的热诚,要保护主的身体不受伤害的决心,以及内心认为与其离开基督而活还不如与他同死的认识。

但如果主对使徒彼得要遭遇试炼的警告未实现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比那一夜的否认主和失败,更能有效地消减他喜大的心了。我们在下面关于这位使徒的记载里都看不出他旧有的痕迹。在使徒行传第—、二两章所发生的事情,他确是毫无造作地居于首要的地位;但在同书第十五章所记载的第一次教会会议,是由雅各担任主席,而彼得却如其余的人一样只是提出意见而已。最后在他的前书里,他劝勉长老时,不是凭着使徒的立场,乃是凭着他作为一个长老和基督受苦的见证者的立场。当他劝他们牧养神的群羊时,他一定没有完全忘掉他自己的失败,所以他才说:“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

二、关于饶恕。有一次当主在讲有关饶恕的教训时,彼得突然问说:“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怨他几次呢?”然后他建议最多只可以到七次,不能再超过。主认为他的建议毫不可取。那是犹太人的旧观念,应该让其消失于他所要浇灌于世上的爱中。各各他和五旬节要打开无限的怜悯之门。“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后来主在那个不肯饶恕人的仆人的比喻里,曾将得罪同伴和得罪神的严重性作个对比。主虽然没有讲到他不久就要从自己心里流出血来赎人的罪,但却用热情生动的话描述神动了慈心,释放并且赦免了人欠他一千万两银子的债。

彼得虽然毫无所知,但主却知道他要犯欠一千万两银子的罪的时间近了;比起这罪,弟兄的得罪就只能算是欠几两银子的债罢了。到了那时,彼得就要像溺水的人抓住救生绳一样,紧紧抓住这比喻里所暗示的希望。

我们有理由可以想象,彼得在天快要发亮的时候,带着悲伤的心情,急忙穿过街道走到花园里去,那儿就是仅仅三、四小时之前,当他的主极其难过时,他还在睡觉的地方。他怎么会说出那些可怕的话呢?他竟在自己发誓赌咒的事上失败了!他竟多说了一些多年来未曾沾污过他的口的咒语!主什么都听见了!哦,他那回头的一看!他还能说什么呢?要到那里去呢?要自杀么?痛苦的懊悔使他喘不过气来。这时,心里忽然想起那句话:“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主果真希望我饶恕人这么多次么?难道他不也这样作么?他岂不是说,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释放了跪在他面前的可怜债户,又免了他一千万两银子的债么?他一定是指着我说的!所以到了很久之后,他在书信里说:“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倒要祝福;……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三89,二24,四8)。

三、关于报答。当那个少年人不肯付作门徒的代价而忧忧愁愁地走了的时候,彼得联想到自己随口问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显然他重视将来的报答。他想,撇开主所常暗示的一些随时会临到的危险不说,单是为着因作门徒而遭受的牺牲和穷苦,也应该得着可观的酬劳。但这样的想法分明是与进天国的精神不相称,所以主就设了一个在葡萄园要作工的比喻,用难忘的故事来教训他:在服事神的事上,必须抱着信靠他恩典的态度,而除去讨价还价的心理。

工人从清早就在市上等着了。他们没有到山边葡萄园里去工作,并不是他们的过错;因为没有人雇他们。有些人到了差不多日落的时候才有工作的机会。但到发工钱时,他们虽只作了短短一小时的工,却也领到了全天的工钱。他们所领到的报答并不是当得的,乃是恩典。这些作短时间工作的人快乐地回家去。他们的妻子看到他们整天都站在市上,正打算好要紧缩开支;但现在交给她们的竟是全日的工钱。是的!葡萄园的主人对一个埋怨者所说“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么?”(太二十15)这句话是完全对的——他的确是个好人。

主似乎这样回答彼得的问题,说:“你实在是先进葡萄园里来的。你是属于头一批的人。你整天劳苦受热,你所作的也比人多;但到你作完了你的工时,你不过尽了你的本分罢了,你将按着神丰富的恩典得报答。”

这比喻后来或者也带给忧伤的使徒一些安慰,他心里可能想起:“不错,我是属于头批听从主呼召的人,但我却失去了一切的酬劳,虽然我本来有得报答的希望;我不配称为使徒;我与那个有罪的女人和税吏撒该居于同样的地位;但主却说报答不是按着工作计算,乃是按着恩典而定的。如何报答不在于立志或作工的人,乃是在于施怜悯的神。愿神怜悯我这个罪人,愿主先在我身上显出他一切的忍耐来。”

四、关于信心。有一天早晨他们看到路旁一棵枯干的无花果树,它是因不结果子而在前一天受咒诅,好作为使徒和以色列人的鉴戒。彼得想起耶稣的话,就对他说:“拉比,请看,你所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了。”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当信服神。”这个特别的命令,最好译为“把握神的信心”,或“倚靠神的信实”。

我们看重信心,那是很正确的;但在人生当中,有时我们的信心有如暴风中的残烛,似乎就要熄灭了。我们喊叫说:“主阿,我信,但我的信不足,求主帮助;因为我的不信过于我的相信。”我们的信心像是一粒芥菜种子,为一切种子中之最小的,而我们所遭到的各种困难,却像大山那样阻挡着我们的去路。甚至救主自己也感到需要为我们代祷,免得我们完全失去信心。我们若不顾自己的信心而想到神的信实,把握、倚靠他的信实而呼喊说:“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后二13),我们就可以得着无限的安慰。

在那生死所系的一夜,彼得心灵里遭遇到风暴的时候,他若牢记“把握神的信心;靠赖神的信实;放胆相信他仍是可信的;神并非不公义而忘记你”。这些话,心里必然会坚定平安。他自己的信失去了,但神的信实却是像大山一样,坚定不移。── 迈尔《圣经人物传──彼得》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