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以西结书第十七章

 

c鹰鸟柏树葡萄(十七124

本章的特性,照第二节所说的,是谜语与比喻。比喻照十五章及十六章四十四节是与寓意及俗语相似。谜语就是士师记十四章十二节及示巴女王问询所罗门的话(王上十1)。在箴言一章五至六节所说的“箴言”,就是这里的比喻,又有谜语,与此处所提的相同。这些都是智慧文学的格调,以简短的诗句,说出智慧者隽永的言词。

先知以西结在本章以飞鸟与树木作为比喻或寓意,来论述犹大当时政治与国际外交的处境。约雅敬王被掳到巴比伦,西底家成为傀儡王受制于巴比伦。他以后联络埃及以背叛巴比伦。这些恶劣的情势使以西结感到困惑,他受环境的限制,不能公开反对,就以这样方式,道出信息。其实人们也能从他的寓意中明白他所指的事,但既以这样方式来传信息,就无法控告他叛国的行为。可见他传这信息,应在巴勒士坦,不在巴比伦。

叛变的事发生在西底家王在位第四年,即主前五九四至五九三年左右(耶2728章似在第四年)。耶利米的咨询似有成效,因为西底家王曾上巴比伦王处表明他的效忠(耶五十一59),可能是尼布甲尼撒王召他入宫来表明誓忠的。1这是在以西结从事先知职事之前,埃及的新王(Psammetichus or Psamtik, 594588 B.C.)登基后第一年,他鼓动巴勒士坦的小国起来反叛,在埃及的文献可资考证,时间大概是在主前五九一年。2以西结书十七章(161721节)的谜语应在那一时期。3

本章叙述的主角应为耶和华,都以第一人称“我”发言。谜语(或寓言)本身是在一至十节,解释在十一至廿一节,结语在廿二至廿四节。

谜语与比喻,最适当的用词应为寓言,因寓言为动物或植物好似人一般能言又有行动,为说出一番真理。

{\Section:TopicID=194}1寓言(十七110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人子阿,你要向以色列家出谜语,设比喻。”(十七12

在信息的开端,仍以传信者的方式,不但有耶和华的语临到他,而且他被称为人子。传道的对象仍是以色列家,包括在巴勒士坦与在外地的。

谜语原意为隐秘的涵义,不明白的完全不知所云,意会的可体验无穷,点头称是。比喻原意为比较与比拟,作为解释,明显易懂。4所以谜语是奥秘的事,比喻是解释的语。二者常作为对比(诗四十九5,七十八2及箴一6)。

“主耶和华如此说,有一大鹰,翅膀大,翎毛丰满,彩色俱备,来到利巴嫩,将香柏树梢拧去。”(3节)

有一种鹰鸟,由于牠有极大的翅膀,飞翔快速,所以称为大鹰,其实“大”并非形容词,因为在希伯来文原意并无这样的描写。

这种鹰鸟有大的翅膀,在翅膀的顶端还有翎毛,形状如翎箭一般,原为转动飞翔之功能。在颈项,在腿部都有极丰满的羽毛,所以动作可以非常敏捷。彩色具备,似描写成绣花的布(参阅士五30;结十六101318,廿六16,廿七71624;诗四十五14)。在以西结书廿七章七节描写埃及绣花细麻布作的篷帆。那么这点是否推测埃及王来访利巴嫩的事?所以彩色问题也成为学者所注意的。5关于大鹰之种类也有学者加以研究,某种鹰鸟产于死海盆地,在耶利哥及吉甲附近,另外还有在迦密山及基波亚山的崖石中间。6

此处鹰鸟的敏捷凶暴,是指外邦的侵略者(耶四13,四十八40,四十九22;哈一8;申廿八49)。鹰鸟有时专指君王,蒙耶和华的保护(出十九4;申卅二11)。

利巴嫩山地盛产香柏木,一直为埃及所贪图与掠取的(王上五28)。利巴嫩的香柏树,常象征君王之华贵(士九15;王上五13;王下十四9;赛十32起;歌五15)。在耶路撒冷有利巴嫩林宫(王上七2)。在耶利米书廿二章六、廿三节“利巴嫩”,可能是大卫家的王位。

“就是折去香柏树尽尖的嫩枝,叼到贸易之地,放在买卖城中。”(4节)

香柏树顶端的嫩枝,是从主干处长出来的,折去以后,就阻碍了生长与茂盛。这是指大卫家王室中幼嫩的分子,是约雅敬,因为他还是幼王,就遭掳去(王下廿四1012)。被掳去的不仅君王,也有首领官员(12节),是首次被掳的一群。

贸易之地应指迦南,因为“迦南”之原意为贸易。“迦南”真正原意在闪系语文中应为紫色,因为紫色的染料是从当地盛产之鱼壳中取出的,希腊文腓尼基即取义于此一用词,迦南为贸易之地(可参考箴卅一24及亚十四21)。

买卖城必指迦勒底,即巴比伦。这样解释也许是以历史的事实为左证,因为被掳至巴比伦是当时的情况。但是当时的买卖城不在巴比伦,而在腓尼基的推罗,以西结也曾描述推罗是众民的商端口,她的交易通到许多的海岛(廿七3,又1216182136节)。可能这用词是推罗,而实际是指巴比伦。

“又将以色列地的枝子,栽于肥田里,插在大水旁,如插柳树。”(5节)

以色列地的枝子,原意为“地土之子”,可能指大卫之曲裔,可参考十三节。以色列当地应有适当的王,并非西底家。西底家虽是大卫家的人,却不是继承王位,而是异族的统治者安置的,究竟不算是完全合法的。但是如果观察上下文,三节的树梢嫩枝,应为约雅敬,而此处应为西底家。西底家栽于肥田里,因为他是巴比伦王安置的,条件优厚,有政治的便利。他既成为傀儡,却受异族王的荫庇,可插在大水边。大水可能指幼发拉底河,大河边,必可得茂繁兴盛。

好像柳树,柳树是在水边生长,因为柳树需吸收大量的水分,正如十九章五节狮子的成长一般的迅速。

有人将该字(Spsph)稍改(Sapeh)应译为“看顾”或“照料”,意思是树在肥田大水中,就在照顾之下,正如西底家仰仗巴比伦的势力得以巩固他政治的地位。

“就渐渐生长,成为蔓延矮小的葡萄树。其枝转向那鹰,其根在鹰以下,于是成了葡萄树,生出枝子,发出小枝。”(6节)

“生长”与“成为”是两个动词,采未完成式(Imperfect),表明逐渐与继续,在成长的过程中。西底家王原是以卑微的身分,在外族的统治之下,不起头来。他只像矮小的葡萄树一样,仍完全仰仗尼布甲尼撒王,其枝转向那鹰。枝子矮小,才不致受热风熏炙而损坏(参阅10节及十九1012)。

其根在鹰以下,根应在泥土里,怎会在鹰之下?可能这里再强调西底家在巴比伦王的荫庇之下讨生活,没有独立的能力。

但是葡萄枝在成长中,逐渐成为单独的树,并且也可再行滋长,甚至生出枝子,发出小枝,表明繁茂起来,甚至本身也逐渐有了力量。

按说这应当是好现象,但那时犹大就逐渐希冀外来的力量使他们可以挣脱巴比伦的桎梏,于是引入第三势力埃及。这就是从七节起所描述的。犹大在不隐定的情况中进退维谷,终于做出错误的决定,使民族完全败亡,成为惨痛的结局。

“又有一大鹰,翅膀大,羽毛多,这葡萄树从栽种的畦中,向这鹰弯过根来,发出枝子,好得他的浇灌。”(7节)

这是第二只鹰鸟,比较前一只,就没有那么硕大,在描述方面,也比不上。翅膀大与羽毛多,更远不如第一只。在第三至五节,第一只鹰鸟的动作有八项,但此处唯一的动词不指行动,只指状态。这是否作者的用意,还有其他的涵义就不得而知了。7

第二大鹰必指埃及,因为埃及不如巴比伦。事实上在五九一年埃及之法老王曾到利巴嫩取木料,是香柏树的木材,正如第一鹰也曾拧取香柏树的嫩枝。

葡萄树向这大鹰弯过根来,是为吸取水分,因为“弯”字在亚兰文为“渴想”,好似因缺水而到处求水。但是照上文所说,树是栽于肥田里,插在大水旁,如插柳树,何用再找水源呢?

可能大鹰在那里引诱葡萄,使它将枝条延伸过来。鹰先摆上一种姿势,如以赛亚书三十章七节所说:坐而不动的拉哈伯,拉哈伯是埃及。耶利米书四十六章十七节,法老是个声音,虽然错过所定的时候,但是他在那里坐镇,却是事实。这就使以色列的枝子,有倾向想投奔他。从他得到支持。

有的译词以比较的语法:好多得他的浇灌。意思是也所得的浇灌,比从栽种的畦中,汲取更多的水分,8以色列人以为投靠埃及,比靠巴比伦更上算。

“这树栽于肥田多水的旁边,好生枝子结果子,成为佳美的葡萄树。”(8节)

这树现在移植在埃及,在尼罗河边,不在大河那边,看来似乎可以滋长。以这两条河流来喻为这两大权势,是在耶利米书二章十八节:现今你为何在埃及路上,要喝西蜀的水呢?为何在亚述路上喝大河的水呢?在以西结的时候,巴比伦已经取代亚述。西底家原完全倚仗巴比伦,在大水旁(5节)。现在他设法投靠埃及。以色列民族原像葡萄树从埃及挪出(诗八十89)。现在又挪到埃及去,这是违反神的警告,申命记十七章十六节摩西警告以色列人不可再回埃及。

佳美的葡萄树是以色列一直向往的,“佳美”或译为“华美”或华贵。这字(adiu)甚至用以描写神的名(诗八19),原意也常用于君王之尊。这是当时西底家的梦想,以后投靠埃及,他的君尊身分可以恢复,民族的尊贵可以恢复。但是事实适得其反,因为最后导致整个个家的败亡,因为他们背逆神,受神的审判。

“你要说,主耶和华如此说,这葡萄树岂能发旺呢?鹰岂不拔出他的根来,芟除他的果子,使他枯干,使他发的嫩叶都枯干了么?也不用大力和多民就拔出他的根来。”(9节)

这是耶和华的判语,再重复申明传信者的信息:“耶和华如此说”足见十分严正的语气(可比较何二4起;赛五3起)。葡萄树是否可以发旺呢?答案是否定的。

鹰必拔出他的根,这必是第一鹰,因遭背叛而采取报复的态度与行动。巴比伦甚至不必发动大批的军队与军力,就可以轻易拔出他的根。

只要将根拔出,果子与树叶自然会枯干或霉烂。诗篇九十篇六节割下枯干,所以中译词“芟除”,大多学者应作“割下”。9

“发的树叶”,好似树叶曾经发动滋长。这是否指以色列确曾得到埃及帮助而增长一时呢?但最后仍被全部毁灭!无可存留。

“葡萄树虽然栽种,岂能发旺呢?一经东风,岂不全然枯干么?必在生长的畦中枯干了。”(10节)

第二次再发类似的问题,表明这更为确定,就是葡萄树枯萎是必然的事。

这里提出一个新的表象,有关东风的性质,可参阅何西阿书十三章十五节:“虽然茂盛,必有东风刮来,就是耶和华的风从旷野上来,他的泉源必干……”

东风是一种热风,可使海枯干(如出十13,十四21及诗七十八26),也可使树木枯萎,如约拿书四章八节所描述的。 东风来自阿拉伯旷野,在巴勒士坦与巴比伦之间。阿拉伯语(hamsin)原意为“五十”,因为每年有五十日必吹这种热风。这里的东风是指东方的巴比伦,尼布甲尼撒的权力,正如十九章十二节及廿七章廿六节所提说的。

再提生长的田畦,如在第七节。以色列投靠埃及失败了,遭致巴比伦的报复,最后全部毁灭,怎可不加畏惧。本来树木不可任意移植,一移植很多可能是灭绝。当然以色列受巴比伦的栽植也是不正常的,但再转移至埃及,就更加反常了。

这里并未提说神的动作,只以西底家的错谬与愚昧,已经足使他自作自受。但是由于他的错误,祸延全民,他的罪过就更大了。神容许巴比伦对付以色列,也显然是对他们的失望,而表现祂的忿怒。

{\Section:TopicID=195}2解释(十七1121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对那悖逆之家说,你们不知道这些事是甚么意思么?你要告诉他们说,巴比伦王曾到耶路撒冷,将其中的君王和首领带到巴比伦自己那里去。”(1112节)

在开端有这方式,是另一篇信息,神对先知有新的命令,要他将这寓言加以解释。

先知受命向那悖逆之家,严责他们的无知,在十二章一节已有说明。他们应该明白这大鹰就是巴比伦,已经在第一次掳掠时,掳去君王及王室中人并许多官长。巴比伦王必指尼布甲尼撒,在廿六章七节,廿九章十八节起,三十章十节都指明他。他是掳去犹大王约雅敬,在列王纪下廿四章十五节记载。

本节就解释了三、四节的经文,这大鹰是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利巴嫩是耶路撒冷,香柏树梢是约雅敬王,买卖城是巴比伦。

以香柏树喻为耶路撒冷,因为香柏树是建造耶路撒冷的圣殿(王上六9101520)、宫殿(七2371112)。后者称为利巴嫩林官,是王的住宅,在那里巴比伦逮捕约雅敬,将他掳去。以赛亚书曾预言亚述来侵犯耶路撒冷(十2732)。耶和华使利巴嫩的树林倾倒(十3334),以后才有新王出现,是耶西的根。在耶路撒冷倒下的树,而树子仍可存留。哈巴谷书二章十七节之“利巴嫩”,照亚兰文译作耶路撒冷的圣殿。在死海古卷中之哈巴谷书解释为这个团体(IQp Hab 1234)。10

约雅敬被掳,是在主前五九七年。

“从以色列的宗室中,取一人与他立约,使他发誓,并将国中有势力的人掳去。”(13节)

巴比伦王就以从以色列的王室中取一人,必指西底家(王下廿四17)。立约发誓,都是为监督他效忠于巴比伦,使犹大成为帝国的附庸(代下卅六13)。

在被掳的人群中可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王室中的官员,他们既有分于叛乱,就被囚在巴比伦京都,由巴比伦王管制。另一批人是普通人民,暂时安置在提勒亚毕,以西结就在那群人中。他们原不是长期被掳的,他们只是当时的人质,原可获准归去的。所以以西结在他们中间照顾,帮助与引导他们,对神始终忠信,关怀他们属灵的需要,使他们虽在异地,仍坚信耶和华

“使国低微不能自强,惟因守盟约得以存立。”(14节)

当尼布甲尼撒将国中有势力的人掳去,犹大国势必衰弱,只有在强国的统治下喘息。西底家与尼布甲尼撒王订约,是以傀儡的身分,比附庸国还要低微,当然无法自强起来。

为了生存,只有守盟约,实则接受不平等条约,降服在列国之下,才可苟且偷安,维持一时。他们根本无力反抗,即使倚靠埃及,仍无法摆脱巴比伦的铁蹄。可惜西底家却没有这样的认识。误己误人,更误国,他又怎可逃避灾祸呢?

“他却背叛巴比伦王,打发使者往埃及去,要他们给他马匹和多民。他岂能亨通呢?行这样事的人,岂能逃脱呢?他背约岂能逃脱呢?”(15节)

他是西底家,他的背叛记载在列王纪下廿四章二十节(耶五十二3),历代志下廿六章十三节。当时有使者差往埃及,他们是根,弯向那大鹰(本章7节)。西底家所希冀的“浇灌”,是埃及给他马匹与多民(即马兵)。由于尼布甲尼撒与他立约,限制他兵力,禁止他备马兵。以赛亚书卅一章一、三节曾对埃及所供约的马兵加以谴责。那时犹大是独立的国家,投靠埃及,并非对任何强国背叛,但是对神是缺少信心的表现(参阅申十七16)。

在十五节下,十六、十八、十九、二十节都提到守国际条约的重要。当时的先知耶利米与以西结认为尼布甲尼撒是神用来刑罚犹大的,所以服从这异族的统治者,是神的旨意。同时既经立约,就必须守信,不可背约,正如约书亚记九章十六至廿一节所记述的。约书亚与基遍立约,因未求问耶和华,以致上了当。然而已立约,仍需遵守。

“他轻看誓言,背弃王与他所立的约。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他定要死在立他作王巴比伦王的京都。”(16节)

先知以西结原来不承认西底家是王,是巴比伦立他作王,不会是神的旨意。但是他既向尼布甲尼撒王誓忠,他就必须信守,不可背弃。

“主耶和华”,正如二章四节等处着重神的权能,本章十九、廿二节也再着重。这里神的誓言就更加严重,不可轻忽。

他必死在巴比伦王的京都,这是十二章十三节所说的,是神对他的罪行宣判。西底家被掳时,眼睛被剜去,被带到巴比伦,受苦非常,都是神对他的刑罚,以致他不得善终。

“敌人筑垒造台,与他打仗的时候,为要剪除多人,法老虽领大军队,和大群众,还是不能帮助他。”(17节)

根据耶利米书四十四章三十节,当时法老王是合弗拉,他已经是继承者,照着原有的政策,援助犹太来抵抗巴比伦。在五八七年,也实在暂时使尼布甲尼撒军队撒退,耶路撒冷城不被围困(耶卅七5起),那时耶利米曾回家乡亚拿突城,以西结到埃及去(结廿九12)。战事从耶路撒冷外围,转移至犹大南部,大概在南地之北。合弗拉终于被击败而撒退。照着以西结书三十章二十至廿二节,合弗拉有断臂之伤。犹大希望合弗拉的援助也终于白费了,表达在耶利米哀歌四章十七节。在此处究竟是预言。还是事后补记呢?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11但是这确成为史实。

在耶路撒冷城的外围,尼布甲尼撒的军队仍未真正撒退,当他们在南地取胜之后,再集中围攻取城,埃及的军队已经完全无力来协助以色列人抵抗。所以最后的决定战巴比伦终于完全获胜。这当然是神所容许的,以色列的败亡是必然的事,因为这是耶和华公义的审判,是他们无法逃脱的,由于西底家的背逆,国家的损失更为惨重,可见历史的教训多么严峻。

“他轻看誓言,背弃盟约,已经投降,却又作这一切的事,他必不能逃脱。”(18节)

这里又重复十六节的话。西底家根本就做了十分愚蠢的事,他原来已经投降。“投降”一词原意为“伸手”,如果照烈王纪下十章十五节,这是合作,照耶利米哀歌五章六节“投降”也是同一个字,伸手是指签订盟约,与埃及人所订约,招致巴比伦的报复。照历代志上廿九章廿四节与历代志下三十章八节,是指“顺服”或“归顺”,应是此处的涵义。

亚兰文译本作“伸手求援”,可说是符合原意。西底家到埃及求援,结果自食其果,因为他不肯向神求助,神不能帮助他。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他既轻看指我所起的誓,背弃指我所立的约,我必要使这罪归在他头上。”(19节)

自十九章廿一节,比较十六章十八节,有十分相似之处。二者都有耶和华自己的起誓(1619节),二者都提到西底家背约的事(1819节)。二者都提西底家到巴比伦受刑处死。二者都与十二章十三节近似。

西底家背约是双重的,因为他向巴比伦立约,表示归顺,是需向神(以色列的神耶和华)起誓,可参阅历代志下卅六章十三节。古代的赫人的规矩,凡附庸国要向他们本国的神发誓。所以两造的立约者都需各自向他们的神誓忠守约。12亚述根本不顾附庸国向他们的神起誓。13巴比伦以后特别要附庸国向神起誓。14在列王纪下廿四章十七节,巴比伦王立约雅斤的叔叔玛探雅改名叫西底家。西底家的“家”原来的音是“基雅”,“雅”是耶和华名的简称(Yah short for Yahweh)。“玛探雅”原意为“耶和华的恩赐”,“西底家”(或译为“西底基雅”)原意为“耶和华的公义”。西底家的名是巴比伦王为他改的,可能要他向公义的神起誓,忠于誓约。

西底家显然轻看他向耶和华所起的誓,更忽略神自行的起誓,耶和华的话,背弃向神所立的约,这样的盟约他也背弃了,所以罪必归到他头上。在原意上,我的誓我的约,不仅是西底家向神起誓立的约,而且更忽略神与以色列原有的圣约。所以圣约的咒诅必临到他,可见这是十分严重的事。

要照他们所行的报应在他们的头上,在九章十节,十一章廿一节,十六章四十三节,廿二章卅一节以及卅三章四节都重复述明,这是很严正的宣告,以西结最先提说的,是在七章四节。

“我必将我的网撒在他身上,他必在我的网罗中缠住。我必带他到巴比伦,并要在那里因他干犯我的罪刑罚他。”(20节)

这节又是重复十二章十三至十五节,但以捕获野兽或雀鸟的方法来描述,网罗缠住使鸟兽不能动弹无法逃脱。这就预言西底家必有的命运。

根据列王纪下廿五章六节,西底家受审是在利比拉,不是如本节所说的巴比伦,但是他在巴比伦继续受刑却为事实。

耶和华容许巴比伦军队围攻西底家,好似捕捉鸟兽的猎人撒网来缠住他。这是有当时的实况可资说明。当时巴比伦军队在约但河畔先挡住亚扪人,因为亚扪人也有意图叛逆(参阅耶四十14及结廿一1832)。同时他们北上,与另一批攻军会师。这样就布好了局面,逐渐将围困的范围缩小,成为天网恢恢,当西底家逃亡的军队奔走的时候,就没有可能突围的。这在下节再有描述。

“他的一切军队,凡逃跑的都必倒在刀下,所剩下的也必分散四方,你们就知道说这话的是我耶和华。”(21节)

西底家的一切军队,又与十二章十四节相似,但此处可加上“精选”二字,是特别精选的部队,为守护王室的安全,以及较为有力攻守的军力,可与王室一起离城逃离,以备反攻。其他军队留在城内的,就无力防守了(参阅耶五十二25)。那些防守的军队静候巴比伦军队围城的动态,盼望他们撒退,那么圣城就得保全。其实巴比伦军队仍有一支继续围困,为数仍极众多。约在一个月之后尼布撒拉但回来后,终于有足够的军力,将城攻破,正如记述的史实(在王下廿五820及耶五十二1226)。

在列王纪、耶利米书及以西结书(十二14),都曾提及犹大军队的四散。但本节(十七21)先说是他们在逃跑的途中被杀,就有更清楚的补充。

在本章开端所提的葡萄树,是指犹大,不只是西底家,所以只提西底家被掳,尚嫌不足,必须也提军队的四散,当然也应包括耶路撒冷甚至整个民族的败亡。这就必须回溯五章一至四节耶路撒冷三重的灾害。

本节以“认识的方式”作结,是以西结常在信息的结束时提说的。先知有信心的确据,表明耶和华实在说了这些话,耶和华甚至指着祂的永生起誓,那样确切,所以神的一切作为,目的在使人认识耶和华。

{\Section:TopicID=196}3结语(十七2224

在本章的结语中,有一段救恩的言词,这是审判信息之后加以说明的。这段救恩的言词与十六章五十三至五十八、五十九至六十三节极为相似,再以表象的用语说明。救恩的言词有弥赛亚的应许。

“主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香柏树梢拧去栽上,就是从尽尖的嫩枝中折一嫩枝,栽于极高的山上。”(22节)

“我”是耶和华自家要作的工,但是这动作却是大鹰(巴比伦)的。可见巴比伦侵略以色列,是耶和华所准许的。人的行动若没有神的容许,仍是无法做成。但是神却不能容许人任意甚至过分的行动。显然巴比伦拧去巴勒士坦以色列的树枝。但是神现在干预,是神自己来摘取,不是巴比伦那种破坏性的行动,而是神亲自作建设性的施恩的事。

“拧”“折”在本章三、四节,巴比伦将以色列掳去,栽于巴比伦之地。现在神拧与折,是将以色列从被掳之地带回,栽于极高之山,就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面积来说,并不很高。然而在实质来说是高山,因为是耶和华的居所。七十士译本只说“高”,没有“极”字。

枝子是指以色列被掳的人,他们可以从被掳之地归回。但是枝条是弥赛亚的形像(可参考赛十一1;耶廿三5,卅三15以及亚三8,六12)。这嫩技是大卫家出来的弥赛亚,是神所应许的。

“在以色列高处的山栽上,他就生枝子、结果子,成为佳美的香柏树,各类飞鸟都必宿在其下,就是宿在枝子的荫下。”(23节)

神将这树栽在以色列的高山,是“移植”,正如八、十节提说的。这样的栽植不是在本章的首几节所提的那种降卑,现在实际是升高,因为神是提拔他的。高处的山也在二十章四十节及卅四章十四节(多数)。

生枝子、结果子,原为形容葡萄树,因为香柏树是不结果的。其实在巴勒士坦,香柏树也有结果的。15有的学者将“结果”(pry)改成“枝条”(prwt)。16犹太解经的说法,认为神在创造时所有的树木都有果实,直到亚当犯罪之后树也被咒诅,有的就不再结果。17

各类飞鸟必指多种不同的众鸟,都宿在其下,因为树枝多,而且长得底,可作飞鸟憩息之处。七十士译本将“各类飞鸟”改为“各种走兽”。

弥赛亚在耶路撒冷,必将福祉带至,使大家都可蒙受益处(在本书卅四2531,卅七2428;弥五23;耶十七2526,卅三1416)。

从弥赛亚的预言来解释,这是神的山,有华美的树,在树下有人类休息之所,因为他们都是在神的荫庇之下。

“田野的树木都必知道我耶和华使高树矮小,矮树高大,青树枯干,枯树发旺。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行了。”(24节)

田野的树木是世上的万国,看到以色列复兴,就知道这是耶和华的作为。他们也因此认识耶和华至高的神。

现在大鹰对香柏树完全没有任何的作为,巴比伦的权势必然消失。历史的见证是说明耶和华的权能,祂可使邦国高举与降卑,因为尊卑都在神的手中(撒上二7;诗十八28,七十五8,一四七6)。

枯干与发旺,又是一个尖锐的对比,正如高树变矮、矮树变高一样,都有神权能的作为。神必照所说的实行(可参阅的经文在廿二14,卅六3,又在廿四14与卅七14)。

耶路撒冷在弥赛亚预言中是世界的中心,万国列邦要倚仗以色列而存在,但以色列却不统制他们,只与他们平等(四十七2123),可见先知恢宏的作风,体认神的宽容与恩慈。

 

1 Moshe Greenberg, "Ezekiel 17 and the Policy of Psammetichus II,"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76 1957, 3049, esp. 306.

2 F.L. Griffith, Catalogue of the Demotic Papyri in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III, 1909, 9295.

3 William Brownlee, Ezekiel, 119, 260.

4 W. Mckane, Proverbs, 267.

5 B. Mazared.Views of the Biblical World 3, 195961. 171.

6 Leslie Brown & Dean Amadon, Engles, Hawks, and Falcons of the world, 1955, Jehuda Feliks, Naturre and Man in the Bible, 1981, William Brownlee, Ezekiel 119, 2623 引用。

7 L.P. Smith, "The Eagles of Ezekiel 17,"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8, 1939 4350.

8 New American Bible, 1970, New Jerusalem Publication Bible, 1978.

9 Moshe Greenberg, Ezekiel 120, 313.

10 G. Vermes, "The Symbolical Interpretation of Lebanon in the Targum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an Exegetical Tradition,"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91958 112; Scripture and Tradition in Judaism, 1961, 2639, William Brownlee, The Midrash Pesher of Habakkuk, 1979, 199201.

11 G.A. Cooke,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Ezekiel, 1936 认为是后记,但 Moshe Greenberg, Ezekiel 120, 308 却认为是预言。

12 V. Korosec, Hethitsche Staatsvertriage, 1931, 95.

13 G.E. Mendenhall, "Covenant Forms in Israelite Tradition," Biblical Archaeologist, 171954 60.

14 G.E. Mendenhall, "Puppy and Lettuce in NorthWest, Semitic Covenant Making,"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133, Feb. 1954, 2630.

15 Bernhard, Lang, Kein Aufstand in Jerusalem, 1978.

16 Moshe Greenberg, Ezekiel 120, 316 有论述。

17 Bereshit Rabba, 59; Aboth de Rabbi Nathan B 42.

 

本章概要

本章有预言的两项启示方式,在寓言之前(1节),在解释的话之先(11节):“耶和华的话临到我”。在结语中,又有两项认识的方式:你们就知道说这话的是我耶和华(21节),都必知道我耶和华(24节)。传信者的方式在二节、十九节及廿二节:主耶和华如此说。又有神的誓言: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1619节)。

在信息中都有双重的内容:寓言与解释、二鹰二树、二种刑罚、二种行动(地上的以及属天的),以及灾祸与安慰。命令也是双重的:出谜语、设比喻。

(一)谜语比喻(110节),可分为两段。第一段(18节)大鹰到利巴嫩,折去树枝,在水旁栽植。第一鹰是活跃的主动的。而第二鹰也是活跃的,而树枝化被动为主动。第二鹰是诱惑树枝的。第二段(910节)有连串的修辞问题,岂能发旺?都枯干了么?岂不全然枯干么?

(二)解释说明(1121节),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1218节)解释地上的情况,犹大王与巴比伦及埃及,他岂能亨通呢?岂能逃脱呢?巴比伦王必向犹大王报复,从以色列人被掳起,至西底家在被掳后死亡。这是符合五、十二及十五章的内容,神严正地宣告,刑罚是必然的。第二段的解释是以属神的见解,神必维謢祂的约而有圣约的咒诅。犹大西底家王违背巴比伦,实际是向神背约,神必施行刑罚。以色列人必被掳至巴比伦,承受耶和华的审判。但现在巴比伦王可以消失了,因为神不再藉他来刑罚,神自己施行与执行。

(三)期望应许(2224节),此处若分为两段,第一段应为二十二至廿三节,说明神重新栽植。第二段是普世认识耶和华,列国的命运也因此扭转了。

本章首先提谜语与比喻,事实上比喻的谜语。这比喻实际用寓言的方式:大鹰、树枝、肥田、大水等。于是谜语成为一番解释,属地的与属天的。以属天的解释,耶和华有权能,却不是地上的君王所能作的。对外邦的国家,他们侵略以色列。对神说,这是祂所容许的刑罚。对地上的列国君王,尽破坏掳掠的能事。对耶和华,为要作成医治的大功,使以色列可以得着复兴与更新(卅六20起,卅九25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