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八讲 爱的十字架

 

经文:(约翰福音廿一1519

  马太福音有记载耶稣在加利利海边,呼召彼得的情况,当时彼得不加考虑便放下渔具跟从主。我想他没料到自己要走一条崎岖的路,其中有胜利的欢笑,也有失败的痛哭。彼得曾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宣布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耶稣就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他曾在山上看见主的变像,这是超越属世的限制,进入荣耀的经历。他曾与主经历丰盛,受人抬举;也曾经历贫乏,受人逼迫。我相信彼得不会忘记他在客西马尼园的软弱,还有最痛心的是,在主最需要他支持时,竟然三次不认主。后来,基督受死,埋葬且复活了;而彼得及其它门徒仍惊魂未定,非常迷惘。虽然他们看见并摸过复活的主,却仍未得着能力;直至圣灵降临,他们的生命才真正地改变。彼得就是一个如此失败的人。然而,他却是我们跟从主的人一个真实的写照。

  经文中记载复活的主,如何与门徒恢复那破裂的关系;耶稣主动为他们预备早餐,这是与最后晚餐互相呼应的筵席。晚餐后门徒失败离弃主,现在主则预备另一个筵席;以弥补他们的过失。反之,门徒却为此而产生陌生感,非常尴尬;因被他们离弃的主,竟再次邀请他们进餐。但主看重的,不是过去的失败,乃是放在前面的使命及托付。因此,祂要清楚门徒们有否一个基本条件──爱主的心志,成为他们事奉的动机。事实上,抚心自问,我们事奉神的动机非常复杂;在爱主之外,还有其它动机。以为是为主受苦,其实只是一种不正常的殉道心理。我年轻时,决心要被主使用,想象自己凄惨地在深山野岭孤单独行;这是我事奉的最高理想。却没有想到在深山野岭,那有事奉的对象。只以为事奉神愈孤单,愈饥饿愈好。有受苦的心志并非是主动找寻痛苦;乃是说:我愿意为主的缘故,接受别人对我的处理。另一方面,我们事奉神,可能是发觉社会上,无法找到更好的职业;做传道人有听众,得人尊重。然而,没有属灵的质素,便走上事奉的路,终会被掏汰。

  因此,耶稣要查问彼得的心志。那时候,彼得对基督的爱已有深入的了解;他看见主毫无保留地为他死,在主的身上经历了饶恕、医治及接纳。在这特殊的时刻,主的呼召临到彼得。虽然他那时正与门徒们重操故业,但耶稣却要彼得作一个抉择。事实上,跟从主永远是一个选择,甚至奉献了若干年,仍常在比较的情况下作出选择。假若跟从主,是在无可奈何及被迫下而决定;例如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十分渺茫才跟从主。这种跟从实在值得怀疑。“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这是个需要时常更新的选择。耶稣要彼得明白这决定的含意,因此祂三次查问彼得的心志;是要他明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使他记着这是事奉最基本的动机,让他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段经文,在原文有两个不同的“爱”字,因此很多人认为有不同的意思。他们认为耶稣先用较高标准的“爱”来问彼得,但因为彼得做不到,故才改用另一个较低层次的爱提问彼得。我则不同意此种解释,因为在约翰福音内,两个爱字(Agape)常交替使用,都表达同一意思,并没有显著的分别。可参考(约十四23;十七23;十六27)这些经文提及神对世人的爱,其中两个“爱”字都有使用。故此,我认为这段经文的重点不在于两个“爱”字的分别,而在于这问题的重复性,耶稣要彼得清楚自己事奉的动机,否则不能持守未来艰苦的事奉。

  对于耶稣的提问,彼得说:“主啊祢知道我爱祢。”虽然他曾否认主,令人失望,但他知道主清楚他有痛悔的心;故此愿意将过往生命中的碎片交给主,再次决意跟从主。这决定并非保证以后不再失败,只是神看重我们有真诚的心志。这也是我们与非信徒的分别;基督徒会软弱做错事,不同的是;信主的人有一个目标、心志。虽会跌倒,但有痛悔的心;能再次起来跟从主,走属天的路。这心志成为我们人生的目标,并校正我们日常一切的行为。此外,爱不是一句说话,而是一个生命,需要从行动上表达出来。耶稣不但要求彼得有爱的心志,还要他有爱的承担;因此主对彼得说:“你喂养我的羊。”耶稣立刻将工作交托彼得,将祂心爱的羊群托予彼得照顾。耶稣深知这工作的艰难,因为每只羊都有强烈的自我意志,然而都是主所爱的对象。祂盼望这群羊能安睡于羊圈,不受豺狼猛兽的威胁。因此祂不会随便将这工作交给人。因为它不是一种职业,而需要有爱的承担,因着爱主的缘故,也爱属主的人。在这方面,摩西是一个好例子,虽然百姓多次埋怨他,又想用石头砸死他,但摩西对他们的关怀在祷告中表露无遗;甚至愿意为百姓代受神的惩罚。因此神将牧养的职责交给摩西,这就是爱的承担;倘若我们中间有牧者,对羊没有怜悯的心赐及爱的关怀,就应当在神面前好好省察。否则,不但无法发挥牧者的功能,同时也会失去当初事奉的冲劲。

  主将爱的承担交给彼得后,便讲出爱的代价。这代价是事奉神的人不爱听的。我们常常关心报酬的问题,但耶稣呼召人工作时,没有说明会回报甚么;却指出对方要付上甚么代价。我相信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牧者的关键,耶稣让彼得知道他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年少时候,要束上带子随意往来。”若跟从主,这年轻的自由便受到约束,因为年老时要伸出双手受到捆缚,失去自由。然而,这却是荣耀神必经之路。越战时有一位随军牧师,随军到前线照顾他们的灵性;也因此救出许多垂死的士兵。他在写信给家人时说:“我能在人生的战场上作主的仆人,实在是荣幸。”我们身为牧者的知道羊的需要吗?我们愿付上自由的代价,去认识我们的羊吗?十几年前我到香港时,发现教会中大多是青年人。心里实在兴奋;但是,今天在教会又发现大部份是青年人,十多年前的青年人,今天在哪里呢?身为牧者的,知道他们是从哪个破口流失了呢?

  相传在尼罗王时代,基督徒受到逼害而逃离罗马城。当时彼得也在逃难潮中,主向他显现说:“彼得,彼得,罗马城内还有一个空的十字架。”彼得醒悟过来,惭愧地回到罗马城,最后被捉拿,要受十字架之刑;但他感到不配像耶稣那样钉十字架;便要求倒钉十字架。这虽是个传说,但作者写约翰福音时已知彼得的命运。耶稣说:“你年老的时候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彼得放下一切跟从主就得到这些,最后以死来荣耀神,正如一粒落在地里死了的麦子。保罗的经历也一样,林后六章可见他的挣扎,保罗有很多需要,不但被人忽略,还要去照顾很多有需要的羊群;他医治很多创伤的心灵,但自己心灵的创伤却无人问津;这就是爱的代价。基督徒所讲的爱,不是一朵玫瑰花,而是一个十字架。

  有一回,一位年老的美国宣教士,从非洲回到自己的祖国,同船有刚狩猎回来的罗斯福总统;岸上挤涌着大批人群及仪仗队,热闹非常,在欢迎总统回来。当总统离去后,宣教士提着行李,独自站在甲板上观看,便开始流泪,他说:“父神啊,我遵守祢的呼召,到非洲偏僻之地宣教。我在那里埋葬了我的妻子,儿女,现在独自回到自己的家里,却没有一人来欢迎我。”那时,他彷佛听见有声音说:“我儿,你还没有回到家里。”传教士将自己一生摆上,得到甚么呢?一无所有;然而神却透过这种方式来荣耀自己的名,这就是爱的代价了。今天,许多服事神的仆人付上自己的一切,他们的代价可能在今世没有人明白,要到来世荣耀的国度才知晓。二千年来许多牧者忘记了自我,十字架的道路真的染满血迹。他们攀越山岭,走遍大城小镇;寻找迷失的羊,为我们留下了佳美的脚踪。然而在这行列里也有不少人失落,离弃了主,这些缺口直至今天仍需要人填补。

  公元四世纪,东罗马国王下令所有人民,向当地的神灵献祭。当时,黑海南面城里有一支军队;有四十位基督徒士兵,一致抗拒王命。于是他们被捕,并判死刑;要在寒冷的天气,赤身走向湖心,直至冻死。但是,这四十个士兵说:“你们可拥有我们的服装,我们的身体,但我们仍决心追随基督。”一个寒冷的晚上,死刑就执行;他们赤身步向湖中,一面行,一面唱:“基督的四十勇士,祢既将生命赐予我们,我们永不离开祢。”很有勇气地步向湖中,声音逐渐微弱。深夜时,有一人爬出来,走向温暖的浴室,口里惭愧地说:“基督的三十九勇士。”但因温差太大就倒毙了。这时,有一人脚脱下制服,走向湖中心,边走边说:“基督的四十勇士。”第二天,在湖中捞起四十具尸体,其中有一个是狱长的尸体,他在监守那四十个士兵时,自己的生命也得到改变,这个缺口已由狱长补上了。

  今天香港还有很多缺口,很多羊群无人照顾。一九九七的问题,不应是我们的恐惧,反之,应视它为一个挑战。现在香港有八百间教会,我们可否在神面前立定志愿,使香港在一九九七年时,有一千九百九十九间教会呢?谁说这一代的传道人不如上一代呢?就让我们开始去更正这种说法;我们奉献给神是个真诚的奉献。主在廿世纪的时代,仍然呼召寻找彼得,一个合乎祂心意的彼得。── 许道良《从约翰福音看门徒的含意》

 

基督教阿们网

网站统计